春节后的走亲串友风俗

春节走亲访友有哪些基本礼仪?春节是全家欢聚一堂的日子 , 在这段时间内不管是走亲还是访友 , 做得最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孩子来说 , 这时正是他学习交往的最佳契机 , 但在他尝试与人交往前 , 父母得先告诉他一些基本的礼仪 。
在春节这段红红火火的日子里 , 叫一声 , 说句喜庆的话 , 一个红包(>>>宝宝的压岁钱应该怎么处理) , 一切都显得热热闹闹的 。可是许多孩子因为怕羞、认生 , 不敢叫人 , 为了避免冷场 , 那么现在抓紧时间 , 快点教出一个“嘴甜”宝宝吧!
【春节后的走亲串友风俗】如果家里来的是成人 , 宝宝只要懂礼貌 , 会用礼仪用语迎接客人、招呼客人就坐 , 并试着给客人拿些食品 , 认真倾听客人的问话并有礼貌地回答 , 对客人带来的礼物 , 知道表示感谢就可以了 。
对宝宝来说 , 最难接待的是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 。因此 , 事先跟宝宝打招呼 , 教会他如何接待小客人 。如:小客人来了 , 应礼貌友善地接待对方 , 将食品、玩具、书本、光盘等拿出来与小客人分享 。为了防止吃小客人的“醋” , 事先跟宝宝讲明夸奖别人是一种礼貌 , 并不代表忽视了宝宝 。客人走时 , 大家要送到门口跟客人道别 , 并邀请客人下次再来 。
餐桌礼仪其实最考验父母平时教育孩子的情况 , 因此 , 春节前 , 父母就得对孩子稍做“规矩” , 免得倒时尴尬 。那么餐桌上 , 要让孩子主意些什么?
宝宝就餐时要注意坐姿 , 不能歪着、斜着或趴着 , 也不可大声喧哗 , 或者边玩边吃 , 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玩耍 。告诉宝宝不要舞动筷子、勺子或刀叉 , 以免妨碍到临座 。宝宝落座后 , 应等待其他人到齐 , 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会开始后方可开吃 。宝宝不能在碗或盘子里乱拨 , 够不着的菜可礼貌地请求别人帮忙 , 不能站在椅子上或者横在桌子上自己够取食物 , 更不能用手抓 。咀嚼时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发出怪声 。如果宝宝感冒(>>>宝宝感冒发烧怎么办) , 不能对着餐桌或别人咳嗽、打喷嚏等 。不管菜的味道是否符合宝宝口味 , 都不能评论菜的味道不好 , 那样会使主人难堪 。
带宝宝出门访客(>>>宝宝出行安全提醒) , 或者在家里接待客人是春节里的常事 , 如果不教会宝宝一些礼仪之道 , 肯定会弄出许多令人尴尬的事情哦 。
为了防止宝宝做客期间吵闹 , 父母在离家前或者访客途中可将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告诉宝宝 , 比如要去谁家 , 主人与父母及宝宝的关系 , 宝宝该怎样称呼主人 , 做客时间大约多久等等 , 让宝宝掌握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给他一个心理准备 。做客途中 , 父母可以对宝宝进行一些强化的礼仪训练并提些要求 , 免得宝宝到时候无理取闹 。

春节后的走亲串友风俗

文章插图
春节走亲戚有讲究吗?拜年的形式
一是拜家里长辈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 , 晚辈起床后 , 要先向长辈拜年 , 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 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 , 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 , 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 , 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 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
二是走亲戚 。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 , 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 , 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
三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 , 一进屋门 , 仅向佛像三叩首 ,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 , 如比自己年长 , 仍应主动跪拜 , 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 , 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 , 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 , 应择日回拜 。
四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 , 借拜年之机 , 表示谢枕 。
五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 , 素日没有多大来往 , 但见面都能说得来 , 到了年禧 , 只是到院里 , 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 , 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 , 无甚过多礼节 。
拜年的讲究
拜年 ,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 。每逢春节 , 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 , 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 , 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 。但拜年很有讲究 。选择合适的时间 , 乃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于平时劳碌 。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 。若过早登门拜年 , 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 。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 , 一坐好几小时 , 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 。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 , 这样 , 既不失礼貌 , 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 拜年时 , 若进门问声“新年好” , 旋即匆匆离去 , 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 。礼物也应得体 。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 , 应适当带点礼物 。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 , 又应能“拿得出手” 。捧上一束鲜花 , 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 , 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礼物还应讲究卫生 , 比如 , 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 , 一般不宜转送他人 , 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 , 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 , 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 。此外还应注意节俭 。比如 ,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 , 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 , 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 。拜年时 , 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 , 皆应“过年言好事 , 出口称吉祥” , 纵然平日有所积怨 , 亦不应提起 , 至于聊侃时不谈粗俗之事 , 不讲无聊低级话语 , 就更是常识、常理了 。
古时 , 倘或坊邻亲朋太多 , 难以登门遍访 , 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 , 称为“飞帖” ,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 , 上写“接福”两字 , 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 , 片子飞 , 空车走 , 成为时尚 。”户人家特设门簿 , 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 , 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 , 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 , 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人 , 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 , 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 , 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
古代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 。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 , 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 。据清代赵翼考证 , 西汉时没有纸 , 削竹木为刺 , 上书名姓 , 叫“名刺” 。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 。东汉后用纸代木 , 叫做“名纸” 。六朝时简称为“名” , 唐代叫“门状” 。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 , 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 , 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 , 百姓则各拜亲友 。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 , 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 , 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 , “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 至亲爱友和同事们 , 走家串户、登门拜年 , 互致问候 。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 , 新年贺节 , 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 , 若四处登门拜年 , 既耗费时间 , 也耗费精力 , 因此有些关系不很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 , 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 , 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
这段文字揭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心态 。除了拜亲友是由于实心实意 , 余则大打折扣 。官场往来 , 出于应酬 , 讲究点的人家 ,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 , 写“接福”二字 , 为放置“飞帖”之用 。所谓望门投剌(送名片) , 有点像现今街上奉送小广告似的 , 顺手给一份 , 不问是否交往 , 与其说“心到神知” , 不如说“有一搭无一搭” , 所以就休怪看门人“却人不纳”、“闭门不纳”了 。最辛苦的要算那些跑官的人了 , 虽说按理应向父母先拜年 , 为仕途计 , 得往后靠 , 先给有职有权的“大人”磕头要紧 。
明朝中叶 , 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述道:“京师元日后 , 上自朝官 , 下至庶人 , 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 , 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 , 多出实心 。朝官往来 , 则多泛爱不专 。如东西长安街 , 朝官居住最多 。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 , 望门投剌 , 有不下马 , 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 , 遇黠仆应门 , 则皆却人不纳 , 或有闭门不纳者 。在京仕者 , 有每旦朝退即结伴而往 , 至入更酣醉而还 。三四日后 , 始暇拜其父母 。”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 , 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 , 旧称拜年 。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 , 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 , 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 称之为"团拜" 。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 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 , 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 , 也要施礼道贺 。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 , 晚辈起床后 , 要先向长辈拜年 , 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 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 , 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 , 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 , 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 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 , 开封府放关扑三日 , 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 , 上自朝官 , 下至庶人 , 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 , 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 。朝官往来 , 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 , "男女以次拜家长毕 , 主者率卑幼 , 出谒邻族戚友 , 或止遣子弟代贺 , 谓之‘拜年‘ 。至有终岁不相接者 , 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 , 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