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小血管病变来看高血压诊断界值的下调

·在中国 , 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一50% , 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 , 显著高于西方国家 。 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 。 其中 , 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 。 因此 , 控制血压 , 在脑小血管病的治疗中极其重要 。
从脑小血管病变来看高血压诊断界值的下调
文章图片
2022年11月13日 , 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 。 该指南针对高血压领域相关诊疗问题 , 给出了较为详细、全面的推荐意见 。 其中 , 关于高血压诊断界值的调整 , 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 迅速攻陷了各大医疗版块头版头条 , 更是在周末的晚上 , 占据了朋友圈的半壁江山 。 笔者读来 , 发现它绝对不止于“高血压” 。
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势必会扩大患者人群
新版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下调至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IB) 。 至此 , 140/90mmHg的标准在中国成为历史 。
事实上 , 早在2017年 ,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高血压指南就已经将高血压标准降低到SBP≥130mmHg和/或DBP≥80mmHg 。 中国用了五年的时间 , 在充分的国际和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 , 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与国际接轨 。
与高血压诊界值降低相对的是 , 高血压患者数量势必会有显著增长 。 根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此前结合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2011年数据 , 依据130/80mmHg标准估测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达6.13亿[1] , 而符合140/90mmHg标准的人数仅为2.68亿 , 增加了近3亿 。 而这部分人群 , 除了是新增患者以外 , 更是潜在的获益人群 , 具体获益点我们接着往下看 。
从脑小血管病变来看高血压诊断界值的下调】提早关注血压可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长期的高血压也会引起多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近年来 , 中青年卒中(18-50岁)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 , 由于这类患者的预期寿命较长 , 致残率也较高 , 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负担 , 而高血压正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
在《指南》线上发布会上 , 制订组专家就表示 , “血压水平在130—139/80—89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 。 就此 , 我们不难推测 , 下降诊断标准不仅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 , 还可以督促那些长期认为自己处于“正常高值”的中青年们提早关注血压 , 及时追踪监测 , 预防疾病发生 。
除了一级预防作用 , 降压治疗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不过目前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降压目标管理仍存在一些争议 。 一般来说 , 如患者能耐受 , 我们推荐收缩压降至130mmHg以下 , 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IB);但是对于由颅内大动脉狭窄(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 , 如患者能耐受 , 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 , 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IIB) 。 最重要的是 , 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降压目标值需个体化 , 应全面考虑药物、卒中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三方面的因素(IIB) , 具体细节可以进一步咨询医生 。
这边笔者想和大家再多聊一点脑小血管病 。 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 。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 急性发作可表现为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 , 慢性进展患者可出现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情感障碍 , 甚至大小便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