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盐让水培韭菜找回了“灵魂”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加点盐让水培韭菜找回了“灵魂”
文章图片
刘宁(中)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韭菜在新型无土栽培装置上的生长情况 。 受访者供图
■本报采访人员张晴丹
韭菜是中国特色蔬菜 , 因其具有辛辣鲜香的独特风味而深受国人喜爱 , 是逢年过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 在很多人心里 , 不管是素馅还是肉馅水饺 , 少了韭菜就没了“灵魂” , 这是为什么呢?
近日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所)栽培与设施科研团队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科学解释 。 他们在分析韭叶代谢组数据时 , 发现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含量远高于其他游离氨基酸 。 众所周知 , Glu和Asp能够产生鲜味 , 这说明除了辛辣风味外 , 韭菜还能赋予食物鲜香的味道 , 所以饺子馅里韭菜往往是“主力选手” 。
科研团队推测 , 在调味品匮乏的古代 , 含有丰富Glu和Asp的韭菜 , 可能扮演着类似味精的角色 , 给食物带来清鲜的味道 , 浸透味蕾、深入记忆 , 成为中国味道的一张闪亮名片 。
11月10日 ,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营养学前沿》 。
该研究还发现 , 轻度盐胁迫能够促进韭菜的风味次生代谢物积累 。 研究人员据此创新了微咸栽培技术 , 使水培韭菜的辛辣鲜香风味达到露地栽培的水平 , 为解决水培韭菜“味淡”的产业难题 , 提供了一项轻简实用的技术方案 。 团队通过揭示该技术的分子机理 , 也为其应用推广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
加点盐让水培韭菜找回了“灵魂”】蔬菜所栽培团队曾首创韭菜水培生产技术 , 解决了农药残留超标的产业顽疾 , 引领了产业发展方向 , 然而栽培方式改变引发了韭菜辛辣度降低、风味不足的新问题 。
水培模式下 , 优越的水肥供给和设施环境条件 , 更有利于蔬菜积累初级代谢产物(营养生长) , 但不利于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和积累 。 次生代谢产物一般不直接参与蔬菜的生长发育过程 , 但能在作物抵御病害、应对环境胁迫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其中 , 含硫有机物(如硫苷、S-烃基半胱氨酸亚砜)、黄酮类物质(如花青素、异黄酮、黄酮醇)、萜类化合物(如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次生代谢物 , 是构成蔬菜风味口感、外观色泽、营养价值等品质指标的核心成分 , 因而水培蔬菜的口感、风味不及土培产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
水培韭菜叶片中的风味物质前体分子S-烃基半胱氨酸亚砜(CSO)积累量显著低于同茬期的土培产品 , 导致韭叶“味淡” , 这也困扰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为攻克韭菜“味淡”产业难题 , 科研团队受农谚“逆境促品质”的启发 , 发现在原营养液配方中添加少量食盐 , 以轻度盐胁迫处理水培韭菜 , 能够刺激CSO合成 , 韭叶辛辣度显著提高 , Glu含量增加 , 同时还原糖、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等品质指标明显改善 , 产量亦有所增加 。
团队继而运用生理生化、转录-代谢组分析等多项技术手段 , 发现盐胁迫激活了转录因子AtubHLH1和AtuB3及CSO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AtuFMO1基因的转录 , 共同促进风味物质的合成和积累 , 从而提升韭叶的辛辣风味 。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 , 团队创新了微咸栽培模式 , 不但增味效果明显 , 而且具有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的优点 , 也为其他蔬菜的品质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 本研究揭示的韭菜“低盐增味”分子通路 , 阐明了微咸栽培技术改善韭菜品质的科学理论基础 , 也为后续韭菜分子育种提供了关键靶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