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启动吸入式新冠疫苗接种,能更好防感染吗?

多地启动吸入式新冠疫苗接种,能更好防感染吗?
文章图片
图/图虫创意
11月15日起 , 北京东城区和石景山区可以预约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 目前仅用于加强免疫接种 。 此外 , “北京丰台”公众号也在15日公布了目前可进行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点位 。
11月14日 , 杭州市首批吸入式新冠疫苗展开接种 , 这也是浙江首批接种的吸入式新冠疫苗 。 此前 , “上海发布”公众号发文称 , 上海市于10月26日起启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 。
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利用对人体无害的腺病毒载体 , 将表达S蛋白的遗传物质递送进人体 , 利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的颗粒 , 通过吸入方式经口腔呼吸到达肺组织 , 激发黏膜、体液、细胞三重免疫 。
吸入用疫苗接种者分为三步:先深呼一口气(不可对着雾化杯呼气);第二步 , 口含雾化杯吸嘴 , 深吸至杯中无雾;第三步:憋气5秒以上 , 然后正常呼吸 , 接种结束 。
“北京石景山”公众号文章指出 , 吸入用新冠疫苗通过口腔吸入的方式 , 可使雾化后的疫苗经过呼吸道最终抵达肺部 , 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同时 , 激发呼吸道黏膜免疫 , 而呼吸道黏膜免疫可能是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更有效的方法 。 关于以吸入用和喷雾疫苗为代表的黏膜疫苗 , 本刊此前曾做过报道 。
喷雾疫苗会改变新冠大流行吗?
本刊采访人员/牛荷
本文发于2022.9.26总第106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这类新冠疫苗可以直接激活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呼吸道表面的黏膜免疫 , 有助于减少个人感染和人群传播 。 将其和注射疫苗联合使用 , 能产生更全面的免疫保护 。 ”当地时间9月7日 , 在瑞士日内瓦的新闻发布会上 ,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回复采访人员提问时说 。 瑞安提到的疫苗正是通过鼻子或嘴巴给药的黏膜疫苗 , 目前全球已有数十个研究团队和公司正在研发 。
就在会议召开前 , 中国和印度的两款黏膜疫苗先后获批 。 其中 , 中国康希诺生物研发的吸入式腺病毒载体疫苗——克威莎雾优于9月4日作为加强针被国家药监局纳入紧急使用 。 两日后 , 印度巴拉特公司生产的液体滴鼻疫苗在当地获得紧急使用批准 , 主要用于未接种者 。 这两家公司都未公布III期临床试验数据 。
这两款黏膜疫苗的接连获批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 9月6日 , 《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喷雾疫苗如何改变大流行》的文章 。
“喷雾或吸入式疫苗在效果上没有太大区别 , 都属于黏膜疫苗 , 通过上呼吸道给药 , 刺激机体产生黏膜免疫 。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 。
更适合作为加强针
金冬雁分析说 , 目前投入使用的新冠疫苗大多为肌肉注射类 , 这类新冠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有着显著效果 , 但在预防感染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 。 一般肌肉注射类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免疫反应 , 产生的T细胞可杀死被感染的细胞 , B细胞则产生中和抗体 。 这些细胞和抗体在血液中循环 , 往往触及到鼻子和呼吸道时 , 感染者已出现症状 。
“敌人已经发生进化 , 世界需要下一代疫苗来应对 。 ”5月16日 , 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岩崎明子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写道 , 理想情况下 , 疫苗可以进入鼻内的黏液层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 在病毒引发症状前给予其打击 。 她打比方称 , “这类似于在房子外面设置警卫以巡逻入侵者 , 而不是把警卫放在建筑物的走廊里 , 希望他们能抓住入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