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的中医方案:一个经方退热,一个成药止咳!( 二 )




在本次支原体外感的情况下 , 由于身体阳气持续与外邪斗争 , 表现出高热状态 。 然而 , 新生成的阳气由于表闭状态无法顺畅到达体表参与抗邪 , 使得身体一直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 难以战胜病邪 。 因此 , 通过中医的调理和治疗 , 旨在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 增强正气 , 从而消除病邪 。


在这种情况下 , 经方麻杏石甘汤是被广泛应用的 。 从组方角度来看 , 麻杏石甘汤实际上是由麻黄汤演变而来 , 其中的桂枝被石膏所替代 。 桂枝被移除的原因在于 , 一旦已经通过发汗解表 , 就无需再集中生发阳气来抗击病邪 。 而加入石膏的目的则是为了抑制消化液的分泌 , 进而降低食糜分解产生津液的速度 , 保护食糜 , 确保津液的持续供应 。 这防止了在麻黄开表、促进津液快速吸收的同时 , 津液供应中断的情况发生 。


对于那些难以理解上述麻杏石甘汤证的病机分析的朋友们 , 也不必过于担心 。 能量代谢模型只是对麻杏石甘汤证的病机提供了一种深入学习的视角 , 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系统学习中医、理解《伤寒论》的朋友们 。 然而 , 如果仅仅是为了了解本次支原体外感在发热阶段的治疗方案 , 并选择经方麻杏石甘汤作为退热方法 , 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


对于本次支原体外感 , 如果发热阶段的治疗方法选择不当 , 例如单纯使用抗生素和降温的西药来控制发热症状 , 虽然体温能快速得到控制 , 但很多人可能会出现持续的咳嗽、感觉有痰却难以咳出的症状 ,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1-2周之久 。


这些支原体外感的后遗症状 , 实际上都是胃肠中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出去的表现 , 这也是导致咳嗽长期不愈的主要原因 。


在此 , 向大家推荐时疫清瘟丸 。 这款药物首次记载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乐凤鸣(同仁堂第二代传人)撰写的《同仁堂药目》中 , 专门针对时疫引起的高热进行治疗 。

时疫清瘟丸不仅能治疗体温升高的高热 , 还能针对人体内部闭郁的热量发挥作用 。 当我们摄入食物时 , 正常情况下会放出热量 , 但当感受外邪时 , 这些热量无法正常吸收、排布和排泄 , 全部闭郁在小肠中 , 从而引发咳嗽等一系列症状 。


当前初冬时节 , 气候偏寒凉 , 这进一步导致了身体形成“寒包火”的状态 。 这种状态类似于小时候使用的蜂窝煤炉 , 在不需要使用时 , 为了保持火种不熄灭 , 我们会关掉炉子下面的进风口 , 同时在燃烧的煤块上压一个新煤块 , 这样火虽然燃不起来 , 但也不会熄灭 。 这正是肺炎支原体感染退烧后咳嗽不断的原因 , 因为身体内部存在闭郁的火 。 只有设法去除身体内的这团闭郁火 , 持续的咳嗽才会消失 。


时疫清瘟丸由23味药物精心组配 , 分成了四个作战部队 , 旨在解除胃肠闭郁的热 。

第一个部队由羌活、白芷、防风、荆芥组成 , 它们的任务是祛除体表的风寒和风湿外邪 。 它们的作用就像去掉蜂窝煤炉的保温层 , 为内热从炉子四周表面散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 使热量得以释放 。


第二个部队包括柴胡、葛根、薄荷、牛蒡子、豆豉 , 这些药物有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的作用 。 它们的作用类似于去掉蜂窝煤炉的炉盖 , 让炉子内的煤可以正常燃烧和散热 , 从而恢复了身体的正常热量代谢 。


第三支部队由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天花粉、淡竹叶等药物组成 , 它们具有辛凉苦寒、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特性 。 它们的作用就像在蜂窝煤块中加入一些物质 , 降低燃烧速率 , 使煤块能低速、持续产热 , 从而减轻了体内郁热的散发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