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间的乡村蜕变与富民力量

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十一月 , 微风夹杂着冬日的丝丝凉意 , 吹过太行山深处色彩斑斓的枫叶林 , 一浪接着一浪 。 此时走进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 , 太阳能路灯随处可见 , 几家农户正在收拾门前的“微田园” , 孩童的嬉戏声从远处传来 , 悠然自在 。
这几日 , 村子里口口相传着一件要事——经河北省遴选推荐、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 , 前南峪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登上农业农村部“红名单” 。
“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村党委书记郭天林激动地说 , 2021年全村社会总收入1.86亿元 , 集体纯收入2680万元 , 人均纯收入18600元 。 此次前南峪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 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太行山间的乡村蜕变与富民力量
文章图片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前南峪村(无人机拍摄) 。 信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荒变绿
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20世纪60年代的前南峪村什么样?郭天林摆摆手 , 一脸苦笑 , “山坡和尚头 , 土地随水流 , 有雨就成灾 , 无雨渴死牛……你都想象不到吧 。 ”
看着一片片荒秃秃的山岭 , 前南峪人知道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治理荒山 , 于是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起走上山场埋头苦干起来 。
“我们有一个理念 , 就是坚持生态建设、绿色惠民以及发展沟域经济 , 走科技兴山、生态富民之路 。 ”郭天林指着远处的山头比划着 , “为实现浊水不下山、泥沙不进川的目标 , 我们探索总结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沟域综合治理模式 , 在治理方法上 , 采取先上后下 , 上下结合 , 先坡后沟 , 沟坡兼治 , 做到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乔灌草结合、封山造林管护结合;在工程设置上 , 做到了坡面坑坪结合 , 沟内塘坝与固防坝结合;在植被配置上 ,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筛选物种 , 做到了川道杨柳青结合 , 沟坡干鲜果结合 , 山顶松橡槐结合 。 ”
5年垫地 , 5年上山植树 , 3年兴水利 , 7年治山……前南峪村集体科学制定了20年治理规划 , 着力推进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林产品无害化和农业经营产业化 。
现在 , 前南峪村累计修果林梯田1840亩 , 完成水利工程配套15项 , 在荒山上种植了2800亩生态林 , 5500亩经济林 , 8300亩山场全部实现绿化 , 林木覆盖率94.6% , 被林业、生态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太行生态第一村”和“中国绿色村庄” 。
太行山间的乡村蜕变与富民力量
文章图片
太行山间的乡村蜕变与富民力量】位于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 。 信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依红而美
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
雨后天晴 , 坐落在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越发显得庄严肃穆 。
“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 , 前南峪村将教学课堂、作训处、图书馆、机要处等抗大旧址进行整理修缮 , 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 , 迎接游客参观 , 打造青年训练基地等旅游体验项目 。 ”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党委书记杨金芳介绍 , 近年来浆水镇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 , 挖掘内在价值 , 打造以“全域红”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格局 。
红色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前南峪村 , 但其实这里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80多处 , 是一处集传统教育、科学考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AAAA级生态旅游区 。
傍晚 , 在村民王海书的农家乐小院里 , 摆放着几张干净的桌椅 , 几名游客刚刚游览完坐化山 , 此时正品尝着独具风味的炒饸饹和浆水豆腐 , 享受美食的同时 , 商量着第二天的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