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酸检测频次、风险区划定及解除,最新发文明确!( 三 )


城区之外的区域 , 基于流调研判 , 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 原则上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 , 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 , 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
(三)农村地区 。
疫情发生后 , 经流调研判 , 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 , 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 , 疫情涉及的自然村、涉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及所在县城 , 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 , 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 , 间隔3天再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 , 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
疫情波及多个乡镇时 , 基于流调研判 , 扩大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 原则上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 , 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 , 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
▼▼▼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
为指导各地在疫情处置中做好风险区域划分 , 有效落实风险区域相关防控措施 , 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 , 结合各地经验做法 , 制定本方案 。
一、科学划定风险区域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 , 实现常态化精准防控和疫情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快速转换 。 一旦发生本土疫情 , 要尽早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精准划分为高风险区、低风险区两类风险区 , 统筹各方面力量 , 实施分类管理措施 , 根据疫情形势及时动态更新风险等级及管控措施 , 主动对外发布 。
疫情处置过程中 , 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造成的传播风险较低 , 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 , 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 , 可不划定风险区;未发生本土疫情的县(市、区、旗) , 要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 无需划定风险区 。
(一)高风险区 。
1.划分标准 。 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 , 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 , 划为高风险区 。 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 。 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 , 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 。 风险区域范围可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动态调整 。
2.防控措施 。 实行封控措施 , 期间“足不出户、上门服务” 。 封控期间发现新的感染者 , 由当地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风险研判 , 按照“一区一策”要求 , 可将原封控区域全部或部分延长封控时间 。
3.解除标准 。 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 , 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 降为低风险区 。 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
(二)低风险区 。
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 。 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 , 离开所在城市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所有高风险区解除后 , 县(市、区、旗)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
(三)风险区划定的主要考虑因素 。
高风险区、低风险区的划定由地市级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组织专家组根据疫情传播风险的大小进行划定 , 省级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靠前指挥并给予专业指导支持 。 具体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居住地周边的自然屏障(公路、河流、山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