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酸检测频次、风险区划定及解除,最新发文明确!( 五 )


4.健康监测 。 对高风险区内所有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 实施每日零报告制度 。 每天上、下午各开展1次体温检测和症状问询 , 了解所有人员使用退热、咳嗽感冒、抗生素、抗病毒等药物情况 , 并填写“十大症状”健康监测登记表 。 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的 , 由健康监测组立即报告并安排上门核酸检测 。
5.核酸检测 。 在实施封控后前3天连续开展3次检测 , 第1天和第3天完成2次全员核酸检测 , 第2天开展1次抗原检测 , 后续检测频次可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解除管控前24小时内 , 应完成1次区域内全员核酸检测 。 开展核酸检测时 , 要合理设置采样点并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启用;科学确定行进路线 , 加强现场组织管理 , 实行专人引导、分时分区、固定路线 , 督促做好个人防护 , 防止交叉感染 。 对曾发现阳性感染者的楼宇、院落可先行抗原检测 , 阴性后再有序进行核酸检测 。 对尚未转运的风险人员、抗原检测阳性、核酸混管阳性的待复核人员、行动不便的病人和高龄老人等特殊人员 , 应上门采样 , 实行单采单检 。
6.人员转运 。 高风险区内人员如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 , 8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 。 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 , 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 。 相关人员转运前要就地加强管控 , 转运中要强化转运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
7.环境消毒和监测 。 强化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消毒 , 对厢式电梯(楼道)等重点区域和电梯按键、楼梯扶手、单元门把手等人员频繁接触的重点部位进行消毒 。 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工作、活动等场所 , 及时开展终末消毒并评估消毒效果 。 加强消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评价 。
8.垃圾分类清运 。 规范设置生活垃圾临时收集点和医疗废物临时收集点 。 核酸检测阳性者、密切接触者产生的垃圾和工作人员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等 , 参照医疗废物处理 。 其他垃圾可作为“其他相关生活垃圾” , 统一收集后按照“先消毒 , 双套袋”要求处理 , 做到“日产日清” ,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
9.生活物资和医疗保障 。 调配力量 , 明确专门队伍负责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供应 , 切实做好需求收集、帮助购买、配送到户等工作 。 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要协调发展改革、商务、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 , 畅通运输通道 , 推动保供单位、大型商超加强与社区的对接 , 及时配送有关物资;要指定专门医疗机构为高风险区居民提供就医服务 , 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 , 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医便利 。
10.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 。 告知高风险区内人员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 , 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 , 缓解负面情绪 , 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 , 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 。 发现高风险区内人员出现精神卫生问题时 , 及时向对口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介 。
(二)低风险区 。
1.强化社会面管控 。 区域内各类人员按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 期间尽量减少外出、不聚集、不扎堆 , 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严格落实进入室内公共场所预约、错峰、限流、测温、登记、戴口罩等措施 。
2.人员协查管控 。 收到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协查信息后 , 应于24小时内完成风险人员排查 , 并配合做好人员管理、健康监测、核酸检测、人员转运等工作;对无法排查的人员要及时反馈相关情况 , 形成协查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