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索面拉动乡村大经济 浙江“五化”作坊成共富新引擎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小索面拉动乡村大经济 浙江“五化”作坊成共富新引擎
文章图片
晒面 。 汪轶文摄
中新网杭州11月25日电(奚金燕汪轶文)穿过崇山峻岭 , 越过茂林修竹 , 汽车停在了四面环山的古村落——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新合乡引坑村 。 走进村里的非遗工坊集聚园 , 一排排索面如“瀑布溪流” , 村民们身着统一工作服 , 笑容如花 。 如今 , 这小小的“索面”工坊已经成为当地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
小作坊关联大民生 , 承载着最多的人间烟火气 , 却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 曾经 , “低、小、散”的食品小作坊往往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
小索面拉动乡村大经济 浙江“五化”作坊成共富新引擎
文章图片
村民村民将盘在索面筋上的面拉长 , 随后晾到通风处 。 汪轶文摄
然而在浙江 , 当地通过“标准化、文旅化、园区化、阳光化、数字化”(即“五化”)建设 , 让众多“精特美”的小作坊成为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
制作索面是引坑村一项传统手艺 , 和面、切面、抹面、索面、上面、出面、收面 , 工艺流程复杂 。 村民陈红霞说:“我们做索面的方法都是代代相传的 , 但太累了 , 半夜就要起来发面 , 生产环境不好把控 , 价格也一直卖不高 。 ”
“细如青丝白如雪”的新合手工索面 , 也就是俗称的“长寿面” , 有着千年历史 。 但由于索面产品单一 , 附加值低 , 产值不高 , 同时新合乡区位偏远、交通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限制 , 长期阻碍了新合乡经济发展 , 也限制了当地民众的就业增收 。 尤其是新合索面 , 产值较低 , 价格上存在销售劣势 。
小索面拉动乡村大经济 浙江“五化”作坊成共富新引擎
文章图片
晒面 。 汪轶文摄
索面如何走出大山 , 走出困境?这成为新合乡农户的心头之问 。
“今年 , 杭州小作坊‘五化’建设工作以桐庐为试点 , 依托‘园区+农户’模式 , 首创‘1+N’索面园区建设 , 即索面园区牵头带动周边索面作坊健康发展 , 实现小作坊五化‘变形’促进农民增收、乡村共富 。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处长李建雄说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非遗工坊集聚园是今年新合乡党委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在原有乡大礼堂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 目前已有十余家索面作坊入驻 , 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 。
此外 , 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还实施《新合索面加工工艺规程》《新合索面技术要求》两项团体标准 , 并力促新合乡与桐庐本土龙头企业桐君堂等合作 , 发展索面深加工产业 , 改良索面制作工艺 , 成功推出红曲索面等创新产品;完成新合索面商标注册及LOGO设计 , 让“新合索面”真正成为实现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
小索面拉动乡村大经济 浙江“五化”作坊成共富新引擎
文章图片
“新合索面”园区 。 桐庐县市场监管局供图
“农户以前在房间院子里做面晒面 , 不卫生也不干净 , 现在按统一标准建造加工厂 , 有更衣室、制作间、仓库、成品间 , 生活生产互不影响 。 实现‘五统一’管理后 , 还纳入监管数字化‘阳光体系’ , 借助摄像头、温湿度计等硬件设施实现数据上网 , 可实时掌握索面加工全过程信息 。 ”桐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科科长戴萍介绍说 。
小索面拉动乡村大经济 浙江“五化”作坊成共富新引擎】生产环境好了 , 产量产值自然也高了 , 加工厂的工作人员钟海英说:索面需要风干 , 天气热了会发霉 , 所以之前只能靠天吃饭 , 生产时间只有3个半月 。 现在加工厂配备了空调、除湿机、电风扇 , 温度湿度调控好了 , 生产时间变长了 , 产量也高了 , 以前一天一个人只能做二三十斤 , 现在一天能做五十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