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8年探索,把低剂量联合化疗写入白血病诊疗指南

白血病|8年探索,把低剂量联合化疗写入白血病诊疗指南


过去13年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 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研究员王前飞把研究重心放在了血液病上 。 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低剂量化疗 。
通过8年探索 , 他和合作者倡导的低剂量联合方案 , 已被写入中低收入国家儿童AML诊疗指南和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儿童及青少年急性白血病诊疗指南 。
不过 , 在精准医学方向的探索上 , 这并非他们的最终目标 。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肿瘤 , 中国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者 , 每年新增约4万例 , 其中50%是儿童 , 儿童白血病在我国1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一 。 数字背后有患儿被病魔缠身的痛苦 , 也有许多家庭的负重与绝望 。
“目前 , 高剂量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 , 为尽可能对肿瘤细胞‘赶尽杀绝’ , 临床上往往采用最大耐受剂量 。 高剂量化疗易导致血小板缺乏等严重并发症 , 这往往会产生高额费用 , 迫使贫困家庭放弃治疗 。 ”王前飞向《医学科学报》记者介绍 。
曾亲眼目睹贫困家庭的患儿父母因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忍痛放弃治疗 , 使他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
2014年起 , 王前飞团队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合作 , 在国际上首次将1/10剂量化疗药物联合细胞因子G-CSF方案(低剂量联合方案)用于治疗初诊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 , 并采用基因组测序技术 , 全程跟踪检测疗效 。 团队评估了183例患儿疗效 , 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与传统常规化疗相似的临床和分子疗效 , 并使人均单疗程治疗费用节省2万~3万元 。
王前飞团队与合作者还进一步开展精准基因组医学研究 , 在化疗后残留肿瘤细胞特征及化疗方案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
但王前飞表示 , 目前我国的“III级专家推荐”仅作为选用疗法的参考 , 尚未成为国内白血病治疗一线方案 , 最终是否采用 , 仍需临床医生做出判断 。 “从精准医学的角度看 , 我们希望只要来了一名患者 , 就可以通过其分子特征的检测 , 判断他是否适合使用低剂量联合方案 。 ”他说 。
由于分子特征提炼需要大规模人群队列的多组学研究及动物模型的验证 , 这个目标面临很多挑战 。 一方面 , 儿童急髓白血病发病率相对低 , 需要长时间积累足够的临床和组学数据;另一方面 , 由于物种差异 , 很难构建可以准确模拟患儿低剂量治疗所需化疗剂量的小鼠模型 。
【白血病|8年探索,把低剂量联合化疗写入白血病诊疗指南】近年来 , 受到吴仲义教授研究的群体进化理论的启发 , 王前飞意识到单时间点探讨白血病机制可能无法有效解决难治复发问题 , 借助演化规律探索新型治疗手段或将成为临床诊疗的新方向 。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 , 他和团队进一步开展了不同剂量化疗药、靶向药等多种治疗方案的耐药演化机制研究 。 目前 , 他们已经发现了调控因子ANP32A、激酶FLT3耐药突变体等潜在的诊疗新靶点 。
目前 , 国内多家医院已联合启动了低剂量联合方案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 自2018年以来 , 已随机入组了400余例患儿 , 为深入研究低剂量联合方案的分层特征提供了临床资源和研究基础 。
未来 , 王前飞期望借助对白血病异质性及其克隆演化机制的研究 , 为实现白血病的精准分层治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
《医学科学报》 (2022-11-25 第8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