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牛蹄关村 幸福钟声频频敲响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文化赋能牛蹄关村 幸福钟声频频敲响
文章图片
通过文化赋能 , 牛蹄关村生长出不少文化旅游项目 , 村民普遍受益 。 安顺经开区宣传部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采访人员姜雨熙
11月8日 , 来自贵州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高校负责人齐拉幸福钟杵 , “牛蹄关村实验艺术节”拉开序幕 , 作为“2022年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主体活动之一 , 当天来自全省的60多位相关人士齐聚牛蹄关村 , 为实验探索文化赋能乡村献言献策、共话发展 。
牛蹄关村是贵州省乡村振兴研学基地、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校农融合实践基地、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实训基地 。 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是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示范村 。
这座因文化而兴的小山村 , 跃于眼前 。
传统布依族干栏式建筑与现代玻璃落地窗相结合的咖啡馆 , 沿着废弃学校石墙修建的山骨图书博物馆 , 保留原屋主的老物件甚至将熏腊肉印记作为设计元素的民宿 , 可亲身体验一番的蜡染馆、造纸坊、音画唱片馆 , 蒙德里安风格的学生公寓 , 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研学爱好者 。
“点杯咖啡 , 找个角落席地而坐 , 处处是风景 。 ”安顺学院美术师范版画专业学生罗可 , 正在为自己的版画创作绘制手稿 , 她说:“这次采风要住上半个月 , 恰逢艺术节跟志趣相投的人一起交流 , 肯定是场头脑风暴 , 作品定能出新出彩 。 ”
出彩的不单是罗可的作品 , 村民潘雪的生活也因村里的变化变得丰盈 , “自家老宅子提供给公司改造成了民宿 , 在公司上班 , 没事的时候逛下博物馆、去音画唱片馆学习乐器 , 一年增收上万元 , 今年作为村民代表我们一家敲响了‘幸福钟’ 。 ”潘雪乐呵呵地说 。
敲响幸福钟是牛蹄关村村民们最自豪的事情 。 幸福钟是村民在脱贫致富后由大家出资建造的 , 每当村里举办重要活动 , 村民有值得庆祝的事 , 都会第一时间敲钟向大家报喜 。
2022年是幸福钟响起次数最多的一年 。
这一年 , 牛蹄关村兴建并依托山骨图书博物馆、贵州名贤馆、贵州民族蜡染馆、天人音画唱片馆、十万个为什么科普馆等 , “博物馆群+产业”研学、文创产品、文化民宿、服装厂等文化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
贵阳服饰公司老板在村里建成民族蜡染博物进行民族服装、工服加工和高端服装定制 , 吸纳周边村民就业;黔东南非遗传承人定居牛蹄关村打造非遗古法造纸坊 , 纸品销往全国;村民利用自种桑叶做的“诸葛桑叶馒头”“桑叶粽子”“桑叶糕点”赢得好市场 , 贵阳老板利用规模种植玫瑰制作鲜花饼卖得好价钱……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 。
文化和当地村民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 形成新业态 。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让文化情怀转化为生活实际 , 才能真正生根发芽 , 文化振兴乡村不仅有框架还要有‘血肉’ , 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 ”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幺铺镇阿歪寨牛蹄关乡村建设文化顾问兼创意策划、文化志愿者戴洪向采访人员分享两年来的心得 。
年初 , 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在牛蹄关村挂牌;每年举办一次的“牛蹄关村实验艺术节”以乡村艺术节为载体 , 开展乡村公共艺术创作和乡村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验等 , 不断探索文艺赋能乡村建设 。
这次的实验艺术节 , 正是利用艺术节平台展示、汇总活动成果 , 探索打造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样板品牌 。 “两周时间 , 我校承办的粤黔东西部协作新时代乡村振兴主题培训 , 也将牛蹄关村作为实地考察点 , 组织来自安顺市各县区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干部200名学员前往考察 , 启发推动更多乡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 ”安顺学院科研处处长、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石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