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前准备
1、针具的选择
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 , 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
如男性 , 体壮、形肥、且病位较深者 , 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 。
反之若为女性 , 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 , 则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 , 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 , 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 。
补充:针具的选择不只是说针长度和粗细的选择 , 还包含针种类的选择 , 即用什么针 , 比如三棱针 。 哪怕就是毫针 , 选择也很多 。
2、选择体位
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 , 既便于取穴、操作 , 又能适当留针 , 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 。
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 仰卧位 , 侧卧位等 。 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 。 有条件时应昼取卧位 , 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
病人怎么待的舒服(包含持久) , 你怎么好扎针 , 就选取什么样的姿势 。 不要太局限于教材上说的姿势 , 比如你可以借助物品垫一垫都是可以的 。
常见体位有:
3、消毒
消毒不要仅仅想到是针灸针的消毒 , 其实包含三方面:针具的消毒、操作者双手的消毒、针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 。
针具的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是酒精浸泡消毒 , 有条件的可用高压消毒法 。
操作者双手的消毒:酒精擦拭就可以 。 但注意擦拭的方法(单向 , 向心) 。
针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一般酒精棉球消毒即可 。
二、进针
进针时需要两手密切配合 , 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 , 称“刺手” ,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 称“押手” 。
1、单手进针
只用刺手 , 大部分是短针的操作 , 比如1寸以下的针 。
2、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 , 右手持针 , 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
3、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 , 夹住针身下端 , 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 , 右手捻动针柄 , 将针刺入腧穴 ,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
4、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 , 使皮肤绷紧 , 右手持针 , 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穴位 。
5、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 , 右手持针 , 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 , 如扎印堂常用此法 。
进针后要注意两点 , 一是针刺的角度 , 二是深度
- 角度: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 , 根据针刺部位是否肌肉丰厚和是否适宜深处而定 。
- 深度:要看病情、体质、年龄、部位等来选择 , 而不是单一选择 , 比如不见得身体强壮、结实就可以深刺 , 还要根据病情等判断 。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黄帝内经》:“刺之要 , 气至而有效” 。 说的是针刺要得气才能效果好 。 那得气已否 , 主要看行针手法 。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行针手法:
1、循法:
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击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 , 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 。
- “不禁食、不反弹”的针刺减肥手法
- 军医王文远:“平衡针灸”创始人,针灸38个穴位,统治全身疾病
- 著名针灸专家靳瑞,行医近50年,独创轰动世界的“靳三针”绝技
- 万方琴:针灸临床50年,因取穴少、疗效快,被患者尊为“万一针”
- 杨骏:针尖上的中医传奇 — 探秘现代针灸学的先锋
- 名老中医张显臣,独创针灸绝技“手足三针”,入针即效、出针即愈
- 总调气血阴阳的「万能」针灸方 —— 「手足十二针」方
- 金十久:靠自己进行针灸,扎针56年,从体弱多病的人变成长寿老人
- 针灸大师尹真,以实践为基础形成独特针灸方法,启迪后学少走弯路
- 中医骨伤专家刘丕祥:用独穴针灸治病,疗效显著,人称“刘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