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中国有超过七成医生不了解罕见病的基础诊疗( 二 )


精准的诊断是罕见病治疗关键2018年5月 , 国家卫健委、药监局、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 共涉及戈谢病、庞贝病、法布雷病等121种罕见病 。 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罕见病的目录 , 为全国医疗机构开展罕见病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
少有人知的是 , 这些官宣罕见病 , 不少也是医生们“自娱自乐”研究才发现的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李明坦言 , 由于研究生时期的导师致力在遗传病领域获得建树 , 他才选择了这个方向 。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 当年与他同一批的学生 , 现在还坚持在皮肤遗传病研究一线的医生仅剩个位数 。 李明坦言 , 由于发病率低 , 罕见病缺乏关注 , 也没有临床实验经费 , 全凭个人兴趣在坚持 。
然而 , 要实现中国罕见病防治的普及 , 光靠医生的个人兴趣显然是不行的 。 因此 , 行业顶级专家们也开始奔走呼吁 。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授黄尚志认为 , 虽然罕见病的防治分为“诊”、“疗”、“费”三部分 , 但精准的诊断才是整个治疗的关键 , “没有正确的诊断就谈不上治疗 , 瞎治是无效的 。 ”
当前 , 中国能做罕见病诊疗的医生和团队少之又少 。 根据李明的估计:2018全年 , 他们团队接诊了2000多例罕见遗传性皮肤病患者 , 做了200多例患者的致病基因检测 , 最终仅确诊了20例左右 。
这是一个大海捞针式的筛查诊断过程 , 在经济发达地区 , 临床团队或许可以这样撒网 。 但放眼全国基层 , 不论医生认知如何 , 首先是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无力承担购置诊断设备的费用 。
【医生|在中国有超过七成医生不了解罕见病的基础诊疗】换句话说 , 在广大基层地区 , 罕见病诊疗根本就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 是鸡和蛋都没有 。
罕见病协作网助力基层医生培训2019年2月 , 在多路专家大力呼吁之下 , 国家卫健委遴选324家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 , 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制度 。
同时 , 罕见病病例直报制度也建立了起来 , 结合2016年成立的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 , 中国罕见病防治体系基本撑了起来 。
国家建立协作网之后 , 各级医疗机构也陆续启动了全国罕见病病例诊疗信息登记系统 。
健识局获悉 , 该系统为罕见病提供注册登记的渠道 , 为罕见病生物机制探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新型药物研发、创新诊疗技术开发提供宝贵的罕见病人群样本 。 截止2021年11月19日 , 全国罕见病登记病例共53629个 , 山东、河北、四川病例数量暂列前三 。
人口大省山东登记了8374个病例 , 远超河北省的4635个病例 。 据悉 , 山东自从2010年10月建立全国第一个罕见病防治协会以来 , 病例信息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

国家级“主网”建立后 , 湖南、浙江、上海、山东等省份纷纷组建省内协作网 。 湘雅医院儿科主任彭镜向健识局表示:无数家庭辗转于多家医院 , 却屡被误诊 , 高误诊、高漏诊、用药难 , 是罕见病患者共同面对的难题 。
今年4月 , 湘雅医院将带领推动全省建立畅通完善的罕见病诊疗协作机制 , 与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进入省级罕见病协作网 。
协作的目的是让有经验的医生指导基层医生 , 有“授人以鱼”的意味 。 但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 , 最终要实现的是“授人以渔” 。 彭镜提醒:必须建立罕见病筛查网络 , 提高罕见病临床诊疗的准确度 , 扩大罕见病在医生群里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