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二 )



在中国古代,用数字“一”来比喻“德”,即是“德一”。这个“一”具有一体两面性,即品格与品质的能量通用性。

根据《黄帝内经》中指出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

中国古代将“德”这一质象能量游离于物相之外的时候称为德,这一质象能量一旦进入人体或其他物相内部以后就称为“炁”。

在中国古代虽然存在“炁”字与“气”字混用的现象,但是“炁(气)”字的内涵与现代通用的空气之气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炁”指的是质象能量体,物相内的能量之“气”具有性质变异性,因而后来多以“气”字来表示。

例如人体内存在着正气,正气不足以支撑生命体正常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邪气、浊气、病气等等。

但是,无论是“炁”还是“气”,都无法与原生态“德一”能量的品质相提并论。

“失德而后仁”,德一旦离开“一”的状态,就必然朴散为五,

故而存在仁、义、礼、智、信五类德的能量状态,蓄养着天地间各种有相的万物和生命。



五臟|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文章插图



宇宙自然运用无穷的道德能量,昭示她的慈悲和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犹如鱼儿在水中而不知水对其生存的意义。

天德的能量弥纶于宇宙空间之内、万物形体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增不减。

因此,老子在其五千言中告诉我们后代子孙:“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道光德能虽然无处不在,却必须“同气相求”,

只有本身具有道德的特性,心身之内具有道德,才能与其发生谐振,通过一种自然和谐的“同频共振”接收道光德能进入心身之中。
五臟|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当我们自身的德性具备之时,自然即用五德之气饲食于我们。

仁德修持好者,即能获得阳木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肝臟;

礼德修持完善者,即能获得阳火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心臟;

信德修持真实者,即能获得阳土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脾臟;

义德修持上佳者,即能获得阳金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肺臟;

智德修持诚实者,即能获得阳水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肾臟。

五德全部修持到淳厚无杂者,则能五臟调和,身心宁静,合同于道。

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天有五德,亦有五贼!

在人体之内,五臟六腑内的阳五行就是五德能量,缺失过多,必然阴五行横行,

产生“喜怒悲思恐”五种负面异常情绪,与天刑负能量产生共振,则“道亦失之”,负能量伤害身体臟腑,出现疾病和灾咎。

因此,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但疾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出现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病,人们真应该时常反思自身的思想、行为,是否已离道失德很远很远了?



五臟|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文章插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德品格、品行以外,

还要注意实践古代圣贤留给我们后人的养德养生方法,其中最简单易行的就是,诵读上善的经典,循声觅音,产生乐治效果。

乐治的核心就是把声音、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