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首例“超微创”脑血管瘤手术上海成功实施,患者术后第一天下床走路

华东首例“超微创”脑血管瘤手术上海成功实施,患者术后第一天下床走路
文章图片
今天 , 采访人员从上海冬雷脑科医院获悉 , 该院成功完成一例基于国内首创“BurrHole(颅骨钻孔)超微创技术”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切除手术 , 手术后第一天 , 患者就可以下床走路 。
“这次霍主任给我做的手术 , 比微创还要微创 。 术后不到一周 , 手脚就恢复得不错 , 感觉自己非常幸运!”患者王女士眼带笑意地称赞 。
华东首例“超微创”脑血管瘤手术上海成功实施,患者术后第一天下床走路
文章图片
今年9月 , 王女士发现自己走路不平衡 , 感觉怪怪的 。 先在家附近的医院做了脑部CT检查 , 发现右侧额叶占位 , 便又进一步做了核磁共振检查 , 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 且病灶在运动功能区 。
之后 , 病情快速进展 , 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 王女士的左脚走路时迈不开步子 , 手也不能动 。 畸形团更是从2cm增大到3cm 。
多处求医 , 外院医生给出两种治疗方案:第一 , 选择保守治疗 , 症状会越来越重 , 最后很有可能瘫痪;第二 , 选择传统开颅手术 , 风险高 , 也有半瘫的风险 。
经介绍 , 王女士和先生来到冬雷脑科医院 。 经医院综合评估 , 王女士最终选择接受该院的一种全新的超级微创手术——BurrHole术 。
华东首例“超微创”脑血管瘤手术上海成功实施,患者术后第一天下床走路】Burrhole技术由该院霍峻峰主任及其导师孙炜教授在2015年共同创立 。 这是一种在颅骨上打一个洞 , 通过特殊通道和特殊器械 , 在显微镜下或神经内镜下切除脑内病变的神经外科微创技术 。
据介绍 , 目前主流微创手术的骨窗直径2.5-3.0cm , 医生们在小骨窗内做手术 。 Burrhole技术的骨孔直径在1.0-1.2cm , 仅为它的三分之一 , 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小拇指通过 , 属于超级微创手术 。 当然 , 想要在这样一个小孔内将病灶切除 , 不仅需要对病灶定位精准 , 使用特殊的通道工具 , 更对医生的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 。
手术在神经导航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护航下进行 。 手术切口仅3.5cm , 颅骨骨窗仅1.2cm , 使得无效脑暴露很小 , 术后并发症和副损伤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 此外 , 由于是“超级微创” , 手术中使用的医疗耗材非常少 , 给王女士节约了一大笔医疗费用 。
华东首例“超微创”脑血管瘤手术上海成功实施,患者术后第一天下床走路
文章图片
得益于BurrHole技术的超微创 , 霍峻峰主任在顺利切除畸形团后 , 还将王女士的自体骨片移植还原于这枚骨孔上 。 等颅骨痊愈后 , 手术痕迹就变得不明显了 。
术后第一天 , 王女士就可以下床走路了 。 术后一周 , 她手脚也恢复得不错 。 “现在还需要加强康复训练 , 相信我爱人很快能恢复到生病前的状态 。 ”王女士的丈夫充满信心 。
随着医疗理念与科技的革新迭代 , 神经外科手术呈现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 霍峻峰表示 , “微创”不仅仅是为了病人 , 也是为了医生自己 , 医者需要继续秉承微创理念 , 使更多患者受益 。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