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90年·见证 | 我们见证了那个春天

见证——做时代的记录者
人类基因组测序、人类疾病基因克隆与定位、转基因羊、基因疫苗、干细胞、芯片……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 中国生命科学与医药科技领域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春天 。 今天 , 我们来听听《健康报》长期从事科技报道的采访人员 , 讲述那个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繁花似锦 。
一个堪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 开启了这个春天的序幕 。
在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并将飞船送入太空之后 , 人类开始转而深入认识自身 , 试图揭示生命的奥秘:为什么人会有高矮胖瘦之分、聪明愚钝之别?为什么有的人沉稳自信 , 有的人则喜怒无常?为什么有的人抽烟数年就会生肺癌 , 而有的人从20岁抽到90岁也没事?其实 , 这些现象都与构成生命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有关 。
1986年 ,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达尔贝科提出开展“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研究”的建议 。 1990年 , 美国国会批准“人类基因组计划” , 由联邦政府拨款30亿美元 , 计划用15年时间 , 即到2005年之前绘制出人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物理图谱 , 测出总长为30多亿碱基对DNA的全部序列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近10万个基因的定位和分离研究 。 全球性“基因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 直至今日仍硝烟袅袅 。
对于这项空前宏伟的国际科研攻坚计划 , 《健康报》给予了高度关注 。
从1994年到2011年 , 《健康报》对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重大科研事件进行了长期、持续、多方位的报道 。

定位|90年·见证 | 我们见证了那个春天
文章图片

1994年11月8日《健康报》第一版刊登
《我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1994年11月8日 , 时任《健康报》科教部主任邢远翔获悉“第二届南北人类基因组大会”在京召开 。 看到强大的专家阵容 , 她当机立断 , 请当时的部门主力周寰前来驰援 。 当晚近10时 , 他们在陈竺、强伯勤、匡达人等医学和遗传学家热烈讨论的现场飞速地记录 , 并连夜采访专家 。 11月22日、23日在《健康报》一版连续刊发通讯《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上下篇 , 详细披露了中国决定“参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 被《新加坡联合早报》全文转载 。

定位|90年·见证 | 我们见证了那个春天
文章图片

11月22日《健康报》第一版刊登
《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上篇)
此后 , 我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渐入佳境 , 产出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级科研成果 , 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技人才 , 令我国生命科学与医药科技的大厦熠熠生辉 。
1998年5月 , 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夏家辉教授等 , 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并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致病基因 , 实现了我国在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零的突破 。 同年11月30日 , 《自然》遗传学专刊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 , 因此也实现了中国医药卫生界在《自然》发表论文的零的突破 。 同年12月4日 , 湖南医科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消息 。 《健康报》在第一时间即1998年12月5日一版突出处理了消息《我国拿到了第一个人类疾病基因》 。

定位|90年·见证 | 我们见证了那个春天
文章图片

1998年12月5日《健康报》第一版刊登消息
《我国拿到了第一个人类疾病基因》
随后 , 中国医学科学院沈岩等发现了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生长不全的致病基因 , 中科院上海生理所定位了先天性恒齿缺失症和短指症基因 , 夏家辉教授还定位了遗传性汗孔角化症疾病基因 。 此外 , 我国科学家在白血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等方面也获重要进展 , 克隆近千个新基因 。 这些基因的发现不但可以为今后相关疾病的诊治增添有力的武器 , 而且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指明方向 。 从1999年9月到2001年2月 , 中科院遗传所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北方中心通力合作 , 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末端3ccM区域的基因组图谱 。 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5国之后 , 正式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作出切实贡献的第6个国家 , 也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 这些成果都经《健康报》采访人员的追踪采写 , 一一见诸《健康报》要闻版的显著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