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道德经》《易经》经历经历,经历的都是精力( 四 )


“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者谓之器” 。 “道”是世界的本根 , 是最大最本源之美 , 其必然要由形而上的世界向形而下的世界转化 , 就是由“道”至“器” , 这是“道”的具体显现 。 在“道”的养覆下 , “器”自然存在和自由发展 , 生命本真之美生成 , 这是美的肯定性 。 朴散则为器 , 道朴欲散者则为用器 。 圣人因其分散 , 故为之立官长 。 以善为师 , 以不善为资 。 中空方为用 。 所以造物为空 , 有作无时无作有 , 变化之 。
“器”成形之后 , 其使用者或者所属者即人 , 往往在“器”的运用中 , 忽视、偏离了“道” , 使“器”成为可怕之物;作为“神器”的人也迷失了本真之美 , 使个体和社会之美都发生异化 。
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道德经》《易经》经历经历,经历的都是精力】面对这种异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 老子依据“器”要复归于“道”的必然规律 , 提出了回归本真之美的两方面途径:一方面个人在人生进程中 , 通过自我醒悟 , 体会“无之以为用”的智慧 , 不局限于功利和利害之中 , 使“器”回归大道;另一方面 , 在个人所处的群体、社会中 , 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 , 使万民万物恢复本性 , 使“器”返本归宗 。
这两种途径解除了对人们的内外束缚 , 实现生命的审美解放 , 是美的否定性的体现 , 最终使“器”成为与“道”紧密结合的“大器” , 人的自然本真之美重新显现 , 使人和社会达到一种自由发展 , 自然和谐的美 。
上述过程蕴含着老子道器不离 , 有无相生等哲学思想 , 蕴含着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 通过“器” , 启示人们不应偏离自身的自然之美 , 同时对他人之美应采取尊重和包容态度 , 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努力达到美的境界 。 从而 , 体会人的复归、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真正解放的内涵 。
评语:天津高考语文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有关“器”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 。 该作文题由人们熟悉的“器”入手 , 引导考生结合自身体验 , 探究“器”在形制和内容、物质和精神或功能和象征等层面的丰富内涵 , 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
“器”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 无论是作为工具的功能之“器” , 还是体现才德、审美的象征之“器” , 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器”是成就事业的实用利器;“玉不琢 , 不成器” , 人必须经受磨砺才能成为美器;“器”是器量 , 是包举洪纤的大气;“器”又是担当大任的国之栋梁 , 是造福民生、保家卫国的大国重器 。 “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也体现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天津卷作文题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 , 紧扣“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 启迪考生对成才成器及国之重器的认识与思考 。 作文题平实中见深刻 , 为考生提供了多向的思维路径 , 有利于考查观察、想象、审美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 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认为 , 该作文题立意角度多元 , 层级鲜明 , 不同层次的考生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 。 考生可以写实物的“器” , 或思考形制与内容的关系 , 或思索器与道之辨;可以写个人的器量、才识、气度 , 探究“器”在才德风范方面的含义;可以写作为工具的“器” , 探讨利器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还可以写大国重器 , 体悟“器”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作文可以说理、议论 , 也可以记叙、抒情、描写、说明 。
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道德经》《易经》经历经历,经历的都是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