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高寒山区里长出的“金坨坨” 布拖附子不仅治病还“治穷”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罗石芊
在大凉山的东部 , 有一个“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布拖县 , 因“中国彝族火把文化之乡”而被人熟知 。 在中医药人眼里 , 这里也是盛产中药材附子的好地方 。
近年来 , 为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 , 道地药材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 不仅如此 , 小小中药材成为不少山区迈向富裕的宝贝 , 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致富路 。
12月8日 , 在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指导下 , 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的2022“四川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 该活动围绕全省62个地理标志中药材 , 重点讲述四川地理标志道地药材的地标故事、推介地标知名品牌、传播地标特色文化 。 布拖附子作为大凉山的特色 , 荣耀上榜 。
大凉山高寒山区里长出的“金坨坨” 布拖附子不仅治病还“治穷”
文章图片
布拖附子
中药中的“纯爷们”
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如果中药材也分男女 , 那附子一定是一枚“纯爷们” 。
紫色的花、褐色的根 , 这是中药材附子 。 这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中药材 , 有着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 可用于治疗阴盛格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等疾病 。 因而在民间 , 附子有着“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的称号 。
大凉山高寒山区里长出的“金坨坨” 布拖附子不仅治病还“治穷”
文章图片
布拖附子
药材好 , 药效才能好 。 而自然环境 , 则成为了影响药材生长的首要条件 。 而布拖 , 由于气候较为寒冷 , 植株生产周期更长 , 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更高 , 占有了种植附子的天时地利 。
因而 , 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 , 布拖县就有了种植附子的历史 , 县上一度还曾成立过专门的县外贸公司收购附子 。 1998年 , 布拖县政府将附子产业纳入重点发展规划 , 建设附子基地 。 布拖附子 , 发展势头一片红火 。
高寒的生长条件 , 干净的生长环境 , 让布拖发展附子产业基地的西溪河片区 , 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无污染附子种源基地 , 布拖附子优质品质和道地性逐渐被更多的专家认可 。 2013年 , “布拖附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
成为“金坨坨”
不仅治病还“治穷”
金秋9月 , 布拖大地上总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 除了粮食迎来丰收 , 大家还在土地里挖着“金坨坨”——布拖附子 , 为过段时间好医生集团来收购附子做准备 。
大凉山高寒山区里长出的“金坨坨” 布拖附子不仅治病还“治穷”
文章图片
布拖附子成为了当地乡亲的“金坨坨”
1996年 , 布拖县引进了好医生药业集团投资建设四川佳能达攀西药业有限公司 , 有了专业的生产种植结束 , 经过十余年发展 , 2010年9月 , 好医生附子示范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 , 布拖附子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
药能治病 , 如何“治穷”?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带领下 , 好医生集团决定开始以“公司加农户联基地”的方式进行布拖附子的种植 。
从2014年开始 , 好医生集团对口帮扶布拖县火灯村 , 通过积极引导 , 典型示范 , 免费提供附子良种 , 每年捐赠生产、生活物资和加强技术培训指导等措施 , 得到彝族村民的欢迎和认可 , 附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 每亩附子收入是传统农作物的5倍以上 。
大凉山高寒山区里长出的“金坨坨” 布拖附子不仅治病还“治穷”
文章图片
在示范园内 , 有700亩附子得到科学化的种植
通过发展附子产业 , 火灯村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 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 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全村170户村民每年种植附子150亩以上 , 收入100万元以上 。 2020年 , 火灯村如期高质量脱贫 , 告别了千年贫困历史 。 截至2018年 , 布拖县共有8500亩的附子种植基地 。 鲜附子年加工量达2800吨 , 占全国市场总量近60%以上 。 而在布拖 , 像火灯村一样通过种植附子走向富裕的村庄 , 还有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