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京陪诊员:见证疫情下的坚持和改变

央广网北京12月22日消息(总台采访人员白杰戈)本轮疫情给北京的医疗机构带来挑战 。 为患者提供陪诊、代问诊服务的陪诊员 , 在这些天往返各家医院 , 陪护患者、递送物品、代办手续 , 减少体弱患者的感染风险 , 也见证了疫情下的坚持和改变 。
今年8月 , 陪诊员张潮曾经在中国之声的系列报道“夏天里”中出现 。 几个月后的冬天 , 防控政策调整 , 外地患者到北京就诊不再查验健康宝、行程码 。 张潮的团队接到的咨询量增加 。 一些有需求的患者已经开始请他先帮忙办手续 , 也有一些不太急迫的患者准备观望疫情形势 , 明年开春再来 。
张潮表示:“前天有位山东枣庄的乳腺癌患者 , 对病情比较着急 , 约了协和的乳腺外科 , 我们陪诊时间都定好了 , 但最后还是没过来 。 其实也是怕本来身体就不好 , 况且现在北京还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 ”
张潮的客户有七八成是外地患者 , 很多人会提前预约 。 但在这些天 , 北京本地的紧急求助明显增加 。 “前两天比较‘疯狂’ , 那天最高纪录就是去天坛医院 , 白天跑了4单 , 晚上9点多又来一单 。 还有前两天去北大人民医院 , 一下忙到凌晨3点多 。 那单是晚上9点给我打的电话 , 一直到3点多 , 家属来接班了我们才走 。 ”张潮说有时要帮患者购买一些必需品 。 “当时 , 有一位患者刚做完手术 , 在医院的ICU , 吃不进去东西 , 也没有水杯接水 。 家属感染了阳性 , 虽然着急但又不敢去探望 , 就给我打了电话 。 接到电话的时候 , 整个团队只剩我一人还没有感染 , 我就去超市 , 买了面包、水 , 还有一些生活用品 , 开车给送过去 , 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晚上10点多了 。 ”
还有一些床位比较稀缺的情况 。 “前天晚上 , 有一个顺义家长给我打电话 , 说新生儿脑部感染 , 孩子是早产儿特别小 , 刚30多天 。 但是那几天正好赶上了疫情的高发期 , 急诊没有床位 , 我们打电话四处打听 , 最后在儿童医院找到了床位 。 ”
张潮说 , 除了陪诊和代问诊 , 前些天一度还有代开药的需求 。 “最近很多人求助 , 问我们能不能帮忙去医院开点退烧药 。 但是去的时候 , 取药房的队伍已经从地下一层排到了楼上3层 , 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跟客户解释 , 现在医院开药得走正规手续 , 我们也没有办法 。 现在 , 这种情况缓解很多了 , 基本这两天没有再问的了 。 ”
对话北京陪诊员:见证疫情下的坚持和改变
文章图片
今年夏天 , 张潮抓住所有碎片时间回复信息
根据张潮的观察 , 这几天在医院进入就诊程序的患者并不比以前多 , 但医护人手减少 , 压力增加 。
张潮表示:“医院里的人可能没有平日多 , 但是大夫还有工作人员真的是很辛苦 。 因为如果一个大夫休息了 , 那么另一个大夫需要接诊的患者就要比平时还多 , 感染风险更大 。 从问诊的过程中 , 能感受到医生这一天下来确实很辛苦很累 。 他们有的人现在感冒 , 还得坚持带病上班 。 ”
每天出入不同的医院 , 张潮也在这些天加强了个人防护 。 随身的75ml酒精喷雾 , 不到十天用完一瓶 , N95口罩下面还有两层外科口罩 , 几个小时就要更换 。 “如果需要跑两个医院 , 我肯定会进行更换 。 还有出汗多的时候 , 是换最里边那层打湿了的 , 不然比较闷热 。 毕竟要天天跑医院 , 对自己负责的同时 , 也得对医生和患者负责 , 所以加强个人防护也是为大家好 , 只要能呼吸就行了 。 ”
这段时间 , 他的团队成员相继感染 。 “前几天大家都‘阳’了 , 就剩我一个了 。 我觉得可能就是比他们多做了一个动作——清洗鼻腔 , 一天得洗三四次 。 在医院如果卫生间人不多 , 就抓住机会清洗鼻腔 。 中午有时间吃饭的话 , 买完饭就找个路边人少的地方吃两口 。 此外 , 陪诊的客户也要多注意 , 因为我们本来跑医院就跑得比较多 , 所以说在工作的时候会留意离患者稍微远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