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不断增长 , 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长 ,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 , 我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 ,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和6岁以下儿童的肥胖率分别为7.9%和3.6% 。 而据统计 , 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超过200种 , 涉及心血管、呼吸、消化、关节等多个人体系统 。
“肥胖症有多种并发症 , 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骨关节炎、胃食管反流等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刘少壮告诉采访人员 , 有的肥胖症患者还伴发精神心理疾病 , 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等 。
你是否正在忍受肥胖并发症的困扰?酵素、抽脂、低碳水……众多的减肥方法中 , 有没有被你“寄予厚望” , 最后却“大失所望”?肥胖“减了又来”是何原因?
1.碳水摄入不足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
肥胖症发生的原因有很多 , 包括遗传、饮食、运动、睡眠、精神心理等等 。
“遗传因素则是肥胖发生的内因 , 在饮食、运动等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肥胖 。 ”刘少壮解释道 , 我国居民肥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 即糖太多、油太多、静态生活太多 。 含糖饮料和乳饮料 , 以及普遍的在外就餐(食堂、外卖、餐馆)是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
“肥胖真正有害的是内脏脂肪 , 抽脂减去的是对人体相对有益的皮下脂肪 , 从减肥角度讲 , 抽脂减肥属于原则性错误 。 ”刘少壮说 , “在所有的饮食调整方案里 , 从来没有低碳水饮食的方案 。 碳水占人体供热比通常在50%左右 , 如果低到40%以下 , 或者不摄入碳水 , 会造成精神萎靡、脱发、情绪暴躁等不良反应 。 ”
刘少壮建议 , 不应过分强调低碳水 , 而是要提倡高蛋白、高纤维、低脂低糖的营养概念 。
目前 , 医学上主要有营养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3类方法用来解决肥胖的问题 。
“营养减重强调在医学监督的基础上 , 使用营养调整的方式 , 安全有效地达到减肥的目标 ,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肥胖 。 比如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 是可以通过营养调整的方式减重10%~15% , 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介绍 , 跑步10公里消耗的热量大概相当于1个汉堡的热量 , 对普通人而言 , “管住嘴”比“迈开腿”更高效;运动的价值是调动体内的脂肪 , 失去运动的配合 , 减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
陈伟强调 , “一是要会搭配组合各种营养 , 既能保证营养充足和平衡 , 又能实现限制总能量摄入的目标;二是吃的方式要科学 , 比如采用减油、减盐、减糖的烹饪方式 , 细嚼慢咽的饮食方式等 , 这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 ”
有人使用减肥针进行减肥 ,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
“像利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网红减肥针 , 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等 , 起到减肥降糖的作用 。 ”刘少壮解释道 , 比如司美格鲁肽在国外是用来辅助饮食调整的 , 且需要连续注射14~16个月才能达到减重10%的效果 。 很多人在使用中会自动忽略这些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药时长等因素 , 而且不做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 , 自然没有效果 。
2.手术减重效果明显 , 但也是把双刃剑
“我当时体重111公斤 , 空腹血糖最高是17 , 最后选择做手术 。 术后两年 , 我坚持按医生的规定饮食 , 现在血糖基本保持在平均值以下 , 而且再也没用过降糖类药物 。 ”
- 若身体受到这3个“信号”,可能幽门杆菌在侵占你的胃,别忽略
- 接诊你的医生可能正病着……请对一线医护多一份理解和关爱!
- 算笔账,你的存款,够住几天ICU?
- 糖尿病“阳”了怎么办?专家:各年龄段血糖控制在这样的水平,就不必过度担心 | 抗疫答疑
- 客厅白墙太老土?6种方式教你妙手回春,让你的家瞬间“活”起来
- 肾病医生:肌酐超过130,除了继续控制尿蛋白,还要做两件事
- 如果你被狗攻击,记住以下几点以确保你的平安
- 千万别让“公主病”,拖垮了你的人生
- 真正爱你的男人,这3个习惯几乎都“戒不掉”,别不信
- 导致体重变化的不仅仅是早和晚,一文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