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记得我们的青春( 二 )


其实在很多地方 , 嫌弃食堂又贵又难吃已成为一种风尚 。 少时在成都 , 母亲们甚至会刻意炫耀自家孩子咽不下食堂的饭 , 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高超厨艺 。 对我而言 , 食堂却是生活的必需 , 毕竟姥姥真的不善厨艺 , 小时候就常听舅舅们抱怨她煮的夹生饭 。 自从家里没了“厨师” , 无论怎样的食堂 , 对母亲和舅舅们来说都是出产“珍馐”的佳处 。
上小学后 , 我被父母接回 , 成了当年所谓“双职工子女”中的一员 。 我放学的时间比父母下班的时间早 , 那时也不兴让老人来照看 , 一切需要自立 , 标志性的形象是胸前挂着家门钥匙 。 我母亲的单位又离家很远 , 出于对我的笨手笨脚和对我父亲不靠谱的双重担忧 , 母亲严禁我们在她缺席时动火 。 好像这正中父亲的下怀 , 他本就爱偷懒 , 索性连去食堂打饭这样的事情也一并扔给我 。 这也正中我的下怀——父亲供职于国企大厂 , 我上的是子弟学校 , 上下学的路上全是“眼线” , 去食堂打饭就成了宝贵的放松时刻 。
何况 , 食堂的饭真是好吃 。 食堂大名“伙食团” , “团长”是退伍的炊事班班长 , 手勤脑勤 , 经常制造惊喜 。 后来国企改制 , 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们伤心的是厂子被数次倒手 , 我却暗戳戳地惋惜再也回不来的食堂 , 虽然那时的我已负笈京城多年 , “团长”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
属于我的最美好的记忆 , 莫过于在上学路上拐进食堂 , 买两个芽菜肉包子 , 一路走一路吃 , 到学校时正好吃完 。 包子在蒸笼里熥着 , 永远热气腾腾 , 冬天的早晨很冷 , 没有比蒸笼盖打开那一瞬间更美的画面了 。
食堂记得我们的青春】后来 , 我再也没有吃过同样美味的包子 。 据说原来四川出产的面粉质量不高 , 所以面要发到很暄 , 包子皮很薄 , 肥肉很多 , 油沁沁的 , 并不健康 , 应该算是被淘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