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警惕奥密克戎引起的病毒性肺炎 多地重症床位接近临界

医院|警惕奥密克戎引起的病毒性肺炎 多地重症床位接近临界

文章图片

医院|警惕奥密克戎引起的病毒性肺炎 多地重症床位接近临界

“要吸痰?”
“五分钟以前已经吸了 。 ”
对话发生在武汉市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抢救室 。 这里 , 数十名危重症的老年病人正在接受抢救 , 有的戴着吸氧面罩说话艰难 , 有的做气管插管躺在床上 , 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声音在房间交织着 , 伴随着呼吸机等设备“滴……答……”的背景声 。
12月22日上午 , 该院急诊科医生魏岚走进急救室时看到了上述场景 。 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这些重症患者大多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肺部感染 , CT结果提示 , 他们“肺部发生感染性病变 , 考虑病毒性肺炎” 。
“当前老年人感染的高峰还没到 。 ”2022年12月22日下午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场直播活动中表示 , 感染峰值的到来 , 会使得重症率增多 , 对整个医疗资源带来一定的影响 。
在医护人员大批感染、减员的同时 , 重症病人在持续增加 , 医疗系统所面临的压力正逐渐逼近极限 。
12月26日晚间 , 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称 , 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自2023年1月8日起 , 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 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 。
缺床位、医护人员 , 重症患者增多
“最近一两周每天来急诊挂号看病的人超过300名 , 包括重症的和非重症患者 , 其中重症患者约占六分之一 , 医院已经在极限边缘游走 。 ”武汉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外科主任周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周辰注意到 , 12月21日早上统计时 , 急诊科前一日仍有近30名滞留想住院的病人 。 “急诊抢救室床位已满 , 如果再有重症病人过来 , 只能劝其到其他医院就诊 。 ”他说 。

2022年12月15日 , 辽宁沈阳市 , 一名重症患者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南湖院区发热门诊治疗 。 图/新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分析说 , 虽然奥密克戎造成的重症比例相对较低 , 但其传播力极强 , 再加上秋冬季呼吸道病毒本身就很活跃 , 使得短期内重症病例的总人数较大 , 这也是导致医疗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
“各地的医疗挤兑时间各不一样 , 但整体趋势比较类似:从发热门诊排长队到120紧急呼叫量猛增 , 再到急诊科、呼吸科、重症科室的挤兑 , 最后集中表现为病床紧缺 。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新冠肺炎生命支援项目(NR)发起人郝南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
三级医院的挑战刚刚开始 , 重症科、呼吸科、急诊科是大多数医院目前最焦灼的三个科室 。 全国多家三甲医院的相关科室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基本上科室医护人员都感染了 , 最近虽然陆续返岗 , 但大多都是带病上岗 , 医护人员仍然缺乏 。
北京一名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急诊和发热门诊是收治就诊重症患者的第一道关卡 , 两个科室主要起“窗口”作用 。 急诊住院容量非常有限 , 医院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床位本身也有限 , 再加上大比例医护人员未能返岗 , 导致即便有床但无人管理 。
“现在医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护人员人手不够 。 上周开始 , 医院大批医护人员陆续感染 , 现在减员率已达到70% 。 ”12月20日 , 武汉一名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赵临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有一些本来症状较轻的医护因为熬夜加班体力不支了 , 加上一些原来在医院进修和培训的学生陆续离开医院 , 使得本就不充足的医护资源捉襟见肘 。 现在每天最让赵临志焦虑的事 , 就是不知道可以安排谁第二天到医院上班 , “即便像新生儿科、妇产科、肿瘤科等病人身体较为脆弱的科室 , 也等不到医护人员完全转阴之后再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