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市民的健康,他们奋战在急诊一线……

近日 , 青岛各级医院携手 , 共筑守护生命健康的坚强后盾 。 这一次 , 我们的白衣战士和第一次迎战新冠肺炎病毒一样 , 逆行出征没有丝毫犹豫、舍小家为大家、时刻冲锋在前……一次次展现出新时代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 这一次和第一次又有许多不一样 , 我市的青大附院、市立医院、中心医院等医院不断动态调整防疫工作和应急预案 , 以最大程度保障医疗力量坚守岗位 , 以最大力量守护生命健康 , 发热门诊就诊量总体趋于平稳并呈下降趋势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不能辜负百姓的信任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 轻症的患者在发热门诊看病吃药可自行离开 , 重症则会迅速被分到急诊内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 青大附院市南院区急诊内科主任林楠告诉采访人员 , 救治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
为守护市民的健康,他们奋战在急诊一线……
文章图片
青大附院急诊科的每个医务人员都坚持奋战在一线 。
面对比平日增加的就诊量 , 医护人员面临很大压力——不仅仅是因为就诊者增多 , 更是因为不少医护人员也感染发烧 。 可是困难面前 , 大家谁也没有退缩 , 退烧之后就立刻返回岗位 。 “病人有的症状 , 我们有的也有 , 酸痛、乏力 , 但每个医务人员都毫无怨言 , 看他们坚持 , 真的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 ”林楠说 , 可看着危重患者到这儿来 , 这是老百姓对我们医院的信任 , “我们唯有尽心尽力 , 不辜负这份信任 。 ”
青大附院迅速做出部署 , 启用综合病房 , 调配了充足的医务人员 , 加快急诊分流 。 “目前前期发热的医护人员逐渐康复 , 也将陆续返岗 , 我相信接下来会越来越好 。 ”林楠呼吁 , 青壮年发烧后如无特殊情况 , 不建议立即来医院扎堆就诊 , 将医疗资源让给有需要的年老患者 , 自身可以注意休息 , 多观察 ,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和气短;经过药物治疗后仍发烧超过38.5℃ , 持续3天以上;原有基础病加重 , 用药也控制不住 , 或出现心前区疼痛;儿童出现嗜睡、呕吐、腹泻、拒食等情况;孕产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或者胎动异常等情况 , 则需要立刻就诊 。
青岛市市立医院
“安抚患者 , 声音哑到说不出话”
面对发热患者 , 冲在最前线的医务人员同样面临风险与挑战 。 “医务人员感染减员严重 , 各科室抽调力量支援我们 , 感染了换一批 , 再感染了再换下一批 , 我觉得可以用‘前仆后继’来形容 。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急诊副主任宋春雷说道 。
为守护市民的健康,他们奋战在急诊一线……
文章图片
市立医院东院急诊的医护人员白天黑夜连轴转
面对巨大的挑战 , 市立医院急诊的医护人员烧一退就重返战斗 。 “这是我们的工作 , 我们不能倒下 。 ”宋春雷说道 。 每天七点来 , 晚上八点走 , 这种“对十”的班他已经连上数天 , 不仅如此 , 其他人也几乎都一样 , 有人稍微好些就来上夜班 。 面对长长的队伍、焦急等候的患者 , 医务人员不仅要看病 , 还要不时安抚患者焦虑的情绪 , 常常声音嘶哑到说不出来话 。 如果说患者挂心的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那市立医院东院急诊的医护人员 , 则是将这份挂心给到所有的患者 。 “希望大家能给医护人员多一些理解 , 多一些包容 , 我们携手并进 , 度过这个寒冬 。 ”
家里交给丈夫自己住进急诊
上周一 , 市立医院本部急诊科护士彭祺的家人发烧感染了 , 而她的第一想法却是:爸爸正好在家 , 孩子有人照顾了 。 没有犹豫 , 彭祺将行李搬到值班室 , 住在了急诊室 。 “没有办法 , 患者数量激增 , 科里很多人发烧 , 人手不够 。 ”从白班到夜班 , 彭祺每天都在急诊忙碌 , 最长的一次 , 她连续工作了12小时——下午和晚上都在急诊 , 只有早上休息 , 而这宝贵的休息时间 , 是因为孩子生病了 , 她要带孩子去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