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候诊时间 尽力让每位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本文转自:中国妇女网
缩短候诊时间 尽力让每位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文章图片
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周韵曦/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周韵曦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的到来 , 北京各医院急诊科处在高位运行状态 。 为着力做到保健康、防重症 , 多家医院纷纷在急诊实行预检分诊流程 , 确保危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 12月29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采访人员走访多家医院急诊科 , 了解患者就诊体验 。
下午2点左右 , 采访人员走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 , 门口分诊台处 , 3名护士正忙碌而有序地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询问病史 , 并将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一二三级 , 危重者优先就诊 。
缩短候诊时间 尽力让每位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急诊室内 , 候诊椅上坐满了患者 , 一些年龄偏大、状态不好的病患已经吸上了氧气 , 还有不少患者自带马扎等候叫号 , 人群中不时传出咳嗽声 。
据北京友谊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为应对急诊就诊高峰 , 缓解急诊科人员紧张现状 , 医院已从全院各科室抽调医护人员增援 , 医护力量扩充了40% 。 走访当日 , 一些患者反映 , 急诊候诊时间有所缩短 。
“我上午11点多就来了 , 当时拿号是165 , 等了3个小时终于快轮到我了 。 ”今年29岁的刘女士是北京市西城区某医院的药剂科医生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从测出新冠阳性至今已3周 , 但咳嗽、胸痛等症状反而更加严重 。 前两天 , 她在就职医院拍片显示肺部纤维化 , 尝试到急诊或呼吸科门诊就诊 , 却发现人满为患、当日就诊难以保证 。 转战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 , 她希望就医后能缓解自己咳嗽不止的问题 。 “虽然在这等了3个小时 , 但还能接受 。 ”
下午两点半 , 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已经叫到260多号 。 齐女士推着80多岁的父亲走进急诊科 , 很快 , 她拿到了医生写好的就诊凭条 , 上面记录着老人刚刚测量的体温、心率、血压、血氧等结果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感染新冠后 , 父亲在家已头晕长达12天 , 由于老人自身基础病较多 , 家人最终决定带老人来看急诊 。 “来到这感觉没有想象的拥挤 , 老人有什么问题都能及时求助医生 , 让我们心里踏实不少 。 ”
“目前 , 急诊患者每天大约五六百人 , 和往年基本持平 , 但来就诊的老年人增多 , 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很常见 , 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增加 。 ”12月23日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贺明轶曾向媒体介绍该院急诊情况 。
据悉 , 为应对诊疗压力 , 宣武医院统筹全院力量开展分类诊疗 , 并增设急诊第二病区 , 及时对患者开展医疗救治 。
当天下午 , 采访人员又来到宣武医院 。 尚未走进急诊科 , 采访人员便感受到“人满为患”的压力:近20张移动病床将急诊室门口挤得满满当当;心电图室门口 , 等候的队伍很久才挪动一下;有的病患不得不在楼梯拐角处进行输液和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有的患者家属因等待时间过长而小声抱怨 。 也有患者在听到医生给出“问题不大”的诊断后轻松了不少 。
“您现在这个指标高 , 主要考虑跟血压太低、心脏供血跟不上有关系 。 “在急诊内过道的一张移动病床前采访人员看到 , 一位男医生正细致地向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讲解病情 , 听到医生说“如果没有冠心病 , 把低血压问题解决症状就不会再加重 , 回家之后要好好休息”时 , 老人频频点头 。
当天中午12点 , 65岁的陈阿姨因持续高血压来到宣武医院门诊就诊 。 “一测高压达到215 , 让我赶紧到急诊就诊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感染新冠后 , 本就有高血压的她血压持续攀高 , 吃了一周降压药也不见效 , 还出现了浮肿症状 。 经过急诊预检分诊后3个小时 , 陈阿姨终于拿到医生的诊断 。 拿着医生调整后的降压药等药品 , 她轻松地安抚陪伴在旁的女儿 , “医生说我没啥大问题 , 这就可以回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