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中心24小时:再难也要兜住分级诊疗第一线( 三 )


“救!”拎上抢救箱与血压计、血糖仪 , 姚雨晴与潘晓烨冲了出去 。 病人住在与社区医院一街之隔的彭一小区 , 两人一前一后一路小跑 。
这位88岁的高龄老人患有冠心病 , “中招”后连着两天发烧39℃以上 。 负责照料的家属与老人讲话 , 得不到回音 。 察觉不对劲后拨打120 , 却遇上急诊高峰 。
“患者呼吸微弱 , 意识模糊 , 予以抢救 。 ”潘晓烨作出判断 。
由于家中病患较多 , 老人蜷缩在临时搭建的床榻上 。 潘晓烨侧身挤进狭窄通道 , 将老人身体轻轻摆正 , 头偏向一侧 , 拉开衣被 , 双手放置胸前进行心肺复苏 。
一下、两下、三下……另两名医护及时前来支援 , 轮流为老人按压 。
与此同时 , 姚雨晴从抢救箱中拿出输液工具 , 快速为老人打开静脉通路 。 “肾上腺素1毫克静推 。 ”潘晓烨发出指令 , 姚雨晴复述医嘱 , 确认无误后立即执行 。
前方医护紧急抢救 , 后方也有医护帮忙接连拨打120 , 反复协调后终于叫来了救护车 。
车到了 , 可如何在狭小空间将老人顺利转运下去成了难题 。 她俩揪住床单对角线把奶奶一点点平稳挪出逼仄的居室 , 直至送上救护车担架 。
看着救护车呼啸而去 , 姚雨晴这才缓过神来 。 从医院跑到小区再施抢救 , 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她 , 已经不知道出了几身汗 , 湿了干、干了湿 , 背后冷风吹来难受极了 。 “抢救时都没来得及喘气 , 神经高度紧绷 , 刚刚才察觉到有点累了 。 ”
事实上 , 这支常态化“抢救班组” , 当辖区居民发生紧急情况 , 他们必须第一时间上门 , 帮助病患缓解症状 , 为上级医院治疗抢出时间 。
社区医院早在12月初便配备好了抢救箱 , 里面包含14种静脉用药、2款口服药以及止血带、橡皮膏等抢救物品 。 这样10个左右的箱子并排放置于家庭医生办公室门口 。 “紧急呼救”一响 , 拿起箱子就走 。
下午3点 , “上门小分队”
跑不完的3.3平方公里
一边治急 , 一边还要将防御功夫做在前 。
服务发热病患的同时 , 医护们还得上门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 。 兼职疫苗接种管理的姚雨晴将10名医护人员分成5支小分队 , 逐日排班送“苗”上门 。
“冤枉路”还不少 。 她回忆说 , 上周有一次 , 爬上六楼给一位高龄老人接种疫苗 。 到了现场发现 , 老人女儿代为登记疫苗接种 , 但在家照护的儿子却不同意 , 老人也犯难 , 到底该不该接种?“说不上来的委屈 , 一群人穿着防护服爬上爬下 。 我们累点不要紧 , 为老人筑牢防护屏障更重要 。 ”
彭浦新村街道辖区内居民区、马路边等共设有11个站点 , 近日都紧急“扩容” 。 在为辖区居民看病配药的同时 , 也承担了疫苗接种任务 。 “社区医生和站点护士出马 , 都是熟面孔 , 能打消居民对于疫苗接种的疑虑 。 最多时一天能接种三四十针 , 对于这个小小的站点来说 , 已是很大的工作量了 。 忙的时候面屏都起雾 , 眼睛也肿了 。 ”
共康三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 辖区内最远的分站点 。 应对近来剧增的感染人群 , 门口新增了100平方米的集装箱诊疗点 , 单独设置发热诊疗区域 。
就连居委会也向社区医院寻求“合作” 。 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薄海艳刚看完当天最后一位病人 , 就接到了新任务——新到了一批血氧仪需要挨个送到居委会 。 她换好防护服 , 步行走了两条马路 , 把仪器送到彭三小区 。 她把血氧仪包装拆开 , 逐步指导社工使用 , “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90% , 就得送医院了 。 ”
彭浦新村街道3.3平方公里的辖区内 , 包括薄海艳在内的医护们已走了无数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