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中心24小时:再难也要兜住分级诊疗第一线

社区卫生中心24小时:再难也要兜住分级诊疗第一线
文章图片
①发热门诊内 , 当班医生正在为老人听诊 。 ③发热门诊内“小药房” , 医生正在为病患配药 。 均本报通讯员肖鸣亮摄②医生潘晓烨正在抢救休克病人 。 本报采访人员占悦摄制图:冯晓瑜
已分不清白天与黑夜 。 连着十多天 ,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没熄过灯 。
所有医护人员连轴转 。 临时搭出的发热门诊每天接诊 , 从源头分流轻重症 , 对症治疗;驻点的家庭医生24小时守着手机 , 每个电话、每条短信一一“秒回” 。
就是这家门口的“小医院” , 服务覆盖方圆3.3平方公里内的社区居民 。 这里人口稠密 , 还有3.6万名老年人 。 应对此轮感染高峰 , 落实分级诊疗的背景下 , 本周早些时候 , 这里日就诊量最高峰达3800人次 。 在进一步开拓社区简易诊疗点位 , 推出做强线上诊疗措施下 , 这两天日就诊量依旧达到2200人次左右 。
相较于居高不下的就诊量 , 最心焦的是医护人员接连“损兵折将” 。 医院先后有75%的医护感染 , “只能一波倒下 , 一波顶上 , 一波轮替” 。 最终这家社区医院扛过了最难的时候 。 如今 , 190名医护基本康复陆续返岗 。
“粮草”也盘活了 。 医院在就诊高峰来临前备好了必需药品 , 不断拓宽渠道保证基础供应;急救仪器安置妥善 , 居民“家门口”的服务站点、居委会办公室、核酸采样亭纷纷被改造成“分站点” , 可提供配药、测量、接种等服务 。
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就诊高峰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彭德荣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 头脑中一遍遍盘算养老机构还需要哪些仪器、医护人员如何排班等工作细节……昨天 , 家里特地准备了腊八粥与一桌子饭菜 , 他是隔着屏幕享受了 , “错过小家团聚不要紧 , 我们没日没夜奋战在一线 , 才能守住大家的健康平安 。 ”
这家“小医院” , 正是申城众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个缩影 。 面对连日来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快速攀升 , 作为“解压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积极担起大部分轻症患者就近就便的诊疗服务 , 为各大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减压 , 为下一阶段诊疗拼出时间与空间 。
早晨8点 , 发热诊室
看似简单重复的“唠叨” , 却必不可少
吴老伯这次被“拦”在了门外 , 体温37.1℃ 。 “我一直在咳嗽 , 嗓子痒 , 给我看看吧 。 ”天蒙蒙亮 , 吴老伯就守在发热诊室外 , 等着8点开诊 。 护士把他带到门口临时搭建的“小帐篷” , 帮他把体温计夹在腋下 。 他不敢乱动 , 双手忍不住摩挲着 , 好不容易捱过5分钟 。
这是他第三次来这里看病了 。 一周前 , 他确诊后 , 连着高烧两天不退 , 不得已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配了退热药和止咳药水;没过两天 , 心焦的吴老伯又出现在队伍里 , 烧退了但咳嗽不止 , 还伴有白痰 。
见老伯这次体温正常 , 护士引导他前往普通门诊 。 可老伯不依:“我就要看发热门诊 。 ”
发热诊室医生徐岩见状起身走到门口 , “新冠感染后恢复需要过程 , 您要回家好好休养 , 才能慢慢恢复 。 ”
老伯跺了两下脚 , “我肯定还有问题 , 再给我开点药?”
像是哄小孩一样 , 徐岩猫着腰跟老伯讲起了道理:第一次来开了药 , 烧退下去了;核酸转阴后进行了血常规检查 , 显示没有合并细菌感染 , 拍了胸片显示没有肺部感染 , 血氧饱和度98 , 一切正常 。 “大冷天的往医院跑容易交叉感染 , 影响恢复 。 在家养一养就痊愈了 。 ”
吴老伯不是个案 。 这两天 , 随着一波感染人群逐渐康复 , 因咳嗽、咽痛等症状前来就诊的老年人增多 。 徐岩每次都会特地跟病患叮嘱 , 完整剖析感染后的病程 。 看似简单重复的“唠叨” , 却必不可少 , “既是帮助病患用科学平和的心态战胜病毒 , 也是缓解医疗资源紧张 , 把力气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