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为何还有购药难?

退烧药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为何还有购药难?
文章图片
朋友圈“晒阳”的人多了起来 , 大部分人的问候也从“阳了吗?”到“吃了什么药?” 。 布洛芬、扑热息痛 , 一些平时普通人未必熟悉的西药名字也在一时间成为了微博热点 。 面对阳性患者的购药需求 , 不少药店和医院却出现了药品涨价和购药难的尴尬局面 。
退烧药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为何还有购药难?
文章图片
有媒体细数 , 防疫的新十条落地后先是连花清瘟卖断货 , 后又有布洛芬遭疯抢 。 最具代表性的布洛芬缓释胶囊 , 供货价从平时20元左右一盒 , 涨到100元 。 还有自媒体指出 , 儿童专用的布洛芬混悬剂甚至被炒到了一瓶近3000元的地步 。
面对购药困难 , 地方政府一方面组织药企加大产能 , 另一方面则对退烧药采取“限购措施 , 在南京每人限购退烧药6粒 , 广东珠海市民凭身份证线下登记购买 , 一周购买量不能超过6粒 。
然而“2块钱20片”的退烧药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片 , 却让东北制药一夜成为网红 , 被不少人誉为“良心企业” 。 为何东北制药能以良心价格卖药?除了囤积之外 , 国内的这波缺药风波又凸显了国内药企怎么样的商业现状?
低价卖药几十年 , 东北制药的曲折发展
12月10日 , 一直以来低调的东药因为2元退烧药热卖 , 股价也出现了10.31%上涨 , 但仅仅不到7天 , 东药的股价又跌回了6.59元 , 而在2022年4月 , 东药的股价一度跌到只有4.9元 , 甚至还低于1996年的发行价 。
作为一家上市制药企业 , 东北制药也是国内药企中的老字号 , 始建于1946年 , 1953年改名为东北制药总厂 , 还曾在计划经济时代援助全国其他省市的医药企业 。 其生产的齐多夫定原料药是国内第一个抗艾滋药 。
退烧药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为何还有购药难?
文章图片
1996年 , 东北制药在深交所上市 。 在2003年 , 发起成立了东药集团 。 东药一度成为了中国药企的头部企业 。 但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东药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 2018年 , 作为所有制混改的试点 , 东北制药引进了方大集团的股份 , 从一家国企变成了混合制企业 。
东北制药的业绩一直不温不火 , 和不少老牌国有药企类似 , 东北制药的产品以原料药为核心 , 产品多是仿制药还处于整个医药产业链的底层 , 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够高 , 盈利能力也有限 。
利润空间不高 , 只能靠产品的数量来取胜 。 根据公开信息 , 东北制药的主要产品有维生素C原料药、左卡尼汀、吡拉西坦、磷霉素系列等 。 其中作为抗生素的磷霉素钠在国内有70%的市占率 , 维生素C全球三大主流供应商之一 , 此外左卡尼汀原料药是东北制药的强势产品之一 。 财报显示东药2018年至2021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仅2.9% 。 近年来 , 利润很低的退烧药甚至已经不是东药的核心产品了 。
作为一种退烧药 , 中国生产的扑热息痛原料药已经达到了10万吨一年 ,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 , 国内约有40~50家企业生产扑痛原料药 , 年产能超过5000吨的也有七家 。 总产能已经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 , 即使一家药企因为盈利问题产能不足 , 其他药企不能弥补这个巨大的购药需求吗?
仿制药是需要撑住的基本盘
要解释为什么退烧药利润低 , 首先还要明确另一个概念 , 那就是仿制药 。 所谓仿制药是指与商品名药在剂量、安全性和功效、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 。
1987年美国通过的《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规定专利药品保护期到期后 , 其他国家和制药厂即可生产仿制药 。 而在中国17万个药品批号当中 , 有超过95%是仿制药 。 在普通人中国人日常用药当中 , 除了中药之外 , 仿制药占比也超过了90% 。 中国不仅是仿制药的生产大国 , 同时也是仿制药的消耗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