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里他们的选择:团结一心,绝不退缩,不抛下任何一个患者

当前 ,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 , 成都疫情防控工作向着“保健康、防重症”方向转变 , 工作重心也从预防转移到了临床 。 如何最大限度保证对患者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成都各大医院全力以赴提升救治能力 , 整合床位资源 , 全力保障呼吸疾病患者的救治 , 共同应对这场新冠冲击波 。
疫情里他们的选择:团结一心,绝不退缩,不抛下任何一个患者
文章图片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他们没抛下任何一位患者
印象中 , 我们总是在晚上才见得到忙碌的急诊科 , 而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急诊科已从晚上忙碌到了白天 。 因患者的增加 , 医生们的看诊几乎一刻不停 。
医生邱月在白大褂外套了一件厚棉服 , 从诊室走到病房 , 再走到呼吸机“滴滴”警报的抢救室 , 查看病人情况 。
疫情里他们的选择:团结一心,绝不退缩,不抛下任何一个患者
文章图片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邱月
作为成都的老工业区 , 也是成都的“老五区”之一 , 成华区拥有近140万(成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 ,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就超五分之一 。 而老年人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 当出现危重症时 , 医院成了他们生命健康的最后保障 。
在这个主城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区里 , 有市六医院、市二医院(龙潭院区)、四一六医院三家三甲医院 , 他们承担着该区域绝大部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 疫情高峰时刻 , 这里患者猛增 , 医院救治工作也面临着压力 , 但即便如此 , 邱月和同事们始终没有抛下任何一位患者 。
急诊科住院总医师何凯也在科室内往来穿梭 , 因为患者就诊量增加 , 他和同事们的接诊压力较大 。 来院的80%都是75岁以上病情较重的老年人 , “如果血氧饱和度维持不起来 , 还需要紧急抢救 , 上呼吸机、心肺复苏 , 尽最大可能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 ”
患者较多 , 以前晚上看诊有两个医生时 , 每人还可以轮流休息一两小时 , “但现在人手不够 , 基本每晚都是通宵 。 ”第二天下夜班要到上午9、10点 , 因为要把病人交接好、安顿好 , “把重症病人顺利收入院才安心” 。
此前的感染高峰时段 , 何凯和同事们也陆续出现了症状 , 但仅仅短暂休息一两天后 , 不少人又都回到了岗位 , “如果能坚持 , 就都没有主动说我不来上班 , 我要休息的 。 ”何凯说 , 看着医护人员坚持在岗 , 患者也很理解 , 就算等待的时间较长也都没有吵闹 , 更多的是理解 。
疫情里他们的选择:团结一心,绝不退缩,不抛下任何一个患者
文章图片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总医师何凯
他们团结一心 , 没有退缩
医院急诊面临的压力相对是最大的 。 在各诊室间匆忙穿梭 , 急诊科副主任向娟也难得有休息时间 , 从12月中旬开始 , 她就一直处于“打仗”状态 , 持续加班、熬夜……
压力过大 , 她的老毛病中耳炎又犯了 , 影响到了右耳听力 , 有时邱月、何凯站在她右边说半天也没反应 , 这时他们才反应过来 , 拍一下她的肩膀 , “娟姐……”
现在向娟找到了经验:只要眼睛看到有人站在她旁边 , 她都要注意观察 , “他肯定是有啥要跟我说 。 ”她就侧身用左耳来听 。
2003年毕业工作到现在快20年了 , 向娟觉得这是压力最大、困难最大的一次 , 特别是老年人患者 , 一些症状较重的患者往往伴有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 , 严重的还会呼吸衰竭 , 而一个重症病人所需的医疗资源比一个普通病人要多很多 。
疫情里他们的选择:团结一心,绝不退缩,不抛下任何一个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