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2.2高风险人群更容易多次感染 , 住院、重症、后遗症风险更高
一项针对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显示 , 与未发生重复感染者相比 , 重复感染进一步增加了感染急性期和急性期后的死亡、住院和后遗症风险[18] 。 研究纳入人群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超过63岁 。 研究队列中合并有肥胖 , 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比例很高 。 如图2所示重复感染导致全因死亡(不论原因 , 只要是感染新冠后6个月内的死亡 , 都算在内)风险增加117% , 住院风险增加232% , 此外 , 还增加了包括肺病、心血管病、血液病、糖尿病、胃肠病、肾病、精神疾病、肌肉骨骼病和神经疾病等后遗症风险 。 这些风险在感染急性期最为明显 , 且在急性期后6个月仍持续存在 。 与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 , 重复感染的累积风险和疾病负担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
因此 , “阳康”之后也不能掉以轻心 , 对于老年人 , 特别是合并肥胖、糖尿病等高风险因素人群 , 更应格外注意 。 这一研究结论提醒我们 , 为了减少新冠感染造成的死亡和疾病的总体负担 , 需要制定预防重复感染的策略 。 [18]
文章图片
图2发生再感染与未发生再感染人群的后遗症风险和疾病负担[18]
03首次感染后 , 多久会再次感染?
目前 , 各项研究所报道的二次感染与首次感染的时间间隔并不完全一致 , 一篇我国发表的综述汇总了全球20个国家的50个研究 , 总结出首次感染后 , 最短19天即有可能发生二次感染 , 最长293天 。 [19]
新突变株的出现可能使两次感染间隔缩短 , 新英格兰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显示 , 在Omicron出现前 , 两次感染间中位时间间隔为496天 。 在Omicron出现后 , 两次感染间中位时间间隔缩短为6个月 。 [20]
表4既往感染预防BA.4和BA.5突变株引起的
再感染的有效性[20]
文章图片
2022年7月 , 澳大利亚卫生事件决策机构考虑到再感染可能在既往COVID-19感染恢复的28天(内)发生 , 建议将再感染期从12周缩短至28天 。 [21]
基于现下二次感染发生风险增加 , 且二次感染可引起诸多不良结局 , 如何有效预防二次感染?
04接种疫苗是预防二次感染
的有效手段
4.1感染后接种疫苗 , 可有效降低再感染及后遗症风险 , 是预防二次感染的有效手段
以色列一项近29万新冠康复者大队列真实世界研究证实新冠康复患者接种BNT162b2疫苗能显著降低再感染发生率 , 16-64岁年龄组疫苗保护率为82% , 65岁以上人群为60% 。 [22]
另一项以色列研究显示[23] , 接种两剂BNT162b2疫苗 , 可使急性新冠后遗症的常见症状(疲劳 , 头痛 , 四肢乏力 , 肌肉持续疼痛等)风险下降50%以上 。 该研究显示mRNA疫苗接种可对长期新冠症状具有保护作用 。 [23]
4.2感染+疫苗混合免疫至关重要 , 能更好预防不同变异株
一项奥地利学者的研究显示 , 未接种疫苗仅感染OmicronBA.1变异株者血清无法对OmicronBA.1以外的其他变异株感染提供足够的保护(如图3b所示) , 而在OmicronBA.1感染之前已接种过疫苗者血清则对各类突变株均有较高中和能力 。 因此疫苗接种至关重要 。 [24]
文章图片
图3从OmicronBA.1康复者中获得的各类血清样本的中和能力[2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 “阳康”后并非万事大吉 , 尤其是老年人及有合并症的高危人群 , 二次感染不容忽视 , 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 并及时接种疫苗 , 为我们提供持续有效的保护 , 是十分必要的 。 也祝愿大家不再经历“小刀剌嗓”“水泥封鼻”“无麻醉开颅”等痛苦 。 真正走上“阳康”大道!
- 八旬危重症奶奶脱离呼吸机了!医生鼓励病人“怎么舒服怎么趴”
- 为何现在的西红柿都“硬邦邦”的,一文揭开疑惑
- 囤药不如囤“好身体”,疫情高峰期,建议多吃这4样,增强免疫力
- 腹泻|“蒙脱石散”与其说是止泻药,不如说是吸附剂,你会用它吗?
- 若手指有“1粗1麻2痛”,要及早筛查
- 阳康后,一家三口简单的午餐,两素一荤味道足,解馋下饭好吃
- “中药”在身体内,需要多久才能“代谢”完?科普下涨知识
- “买鸡蛋时”看准了,学会这一招,看一眼就能辨别出好坏蛋
- 【公众健康素养大提升】健康科普|出现“白肺”怎么治?如何避免新冠感染出现肺炎?解答来了
- 不管男女,晚上睡觉时收到3个“信号”,或许是肝脏在“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