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情人节,我送给自己一个近视手术做礼物

本人女 , 33岁 , 在京打工人一枚 , 资深近视患者 。
从初中开始佩戴框架眼镜 , 我的度数经历了“不断上涨—趋于稳定”的过程 , 从最初的200度涨到了600度 。 不幸中的万幸是 , 双眼近视程度差距不大 , 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散光 。
这些年来 , 抽屉里的框架眼镜越来越多 , 一直堆着没舍得扔 , 总觉得还能做个备用 。
33岁的情人节,我送给自己一个近视手术做礼物
文章图片
对于资深近视眼来说 , 没有什么比一觉醒来就摸到眼镜更让人有安全感了 。 在我们家 , 早上最常听到的对话就是:“我眼镜放哪了?”“老公 , 帮我找一下眼镜!”“宝贝 , 帮妈妈看看眼镜在哪儿” 。
眼镜 , 眼镜 , 头等大事全是在找眼镜 。
有一回 , 我晚上洗澡前随手把眼镜放在卫生间的某个角落 , 第二天早上怎么也想不起来 , 结果一大早全家总动员 , 把屋里翻了个底朝天 , 只为找到眼镜 , 还我个清晰的世界 。
“口罩+眼镜”烦恼翻倍
疫情逼我把近视手术提上日程
我是个特别胆小的人 , 在女生里也算是娇气的 , 怕疼 , 怕麻烦 。 其实我早就动过做近视手术的心思 , 但一直没敢付诸实践 。 一是挥之不去的恐惧 , “万一手术失败我看不见了怎么办” , 二是因为近视手术要花一大笔钱 , 感觉有这份钱不如去吃喝玩乐更划算 , 框架眼镜能凑合就凑合着 , 反正戴这么多年也习惯了 。
33岁的情人节,我送给自己一个近视手术做礼物
文章图片
可是 , 看到那些做了近视手术的女生能美美地化个全妆 , 还不用考虑摘戴隐形镜片的事情 , 我还是有一些羡慕 。
我就一直在这样的纠结中来回摆动 。
但谁能想到 , 促使我最终下决心去做近视手术的 , 竟然是疫情——或者说 , 是疫情下与口罩亲密无间的生活 。
眼镜堆在口罩外面 , 稍不留神就是哈气铺满镜片 , 眼前的世界瞬间糊掉 。 这样的烦恼带来了一个连锁反应 , 每天要不停地用手去推眼镜 , 努力保持视野中的可见度 , 与此同时 , 还要花很多心思去找到眼镜与口罩友好相处的微妙角度 , 真是特别麻烦 。
而我在不断的尝试中还发现了一个糟糕的规律:框架眼镜的损耗程度是与使用习惯相关的 。 因为戴口罩 , 我需要经常去推眼镜或者取戴擦拭 , 一副本来可以戴两三年的眼镜一年多就残了:镜腿儿松了 , 鼻夹变形;镜片还莫名出现划痕 , 只能换新 。
33岁的情人节,我送给自己一个近视手术做礼物
文章图片
我给自己算了一笔“眼镜账”:参考北京正常的物价水平 , 换一副框架眼镜 , 用个像样的镜片 , 全套下来怎么也得1500块 , 算算我这十年下来的花费以及未来几十年的花费 , 并不是个小数目 。
那么 , 如果这笔费用超过近视手术的开销 , 做手术一次解决问题会更划算吧?
我突然意识到 , 其实我内心深处是很渴望彻底摘掉眼镜的 , 这才通过各种方法说服自己把“做手术”的念头合理化 。 再回头看看身边那些已经做了近视手术的小伙伴 , 和跃跃欲试的“病友”们 , 我决定去探个究竟 。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是“调查时间” 。
33岁的情人节,我送给自己一个近视手术做礼物
文章图片
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 , 目前在国内 , 近视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 最常见的就是全飞秒和半飞秒 , 还有晶体植入 , 医生会根据患者眼部条件来决定适用的手术形式 。
技术疑惑基本解决 , 我又被“怕疼”卡住 。
当我还在纠结是否付诸行动时 , 之前总一起讨论近视手术的男同事“弯道超车”先去做了全飞秒手术 , 而且术后一天就正常上班了!听他在办公室嘚瑟手术有多顺利 , 视野有多清晰 , 我想做近视手术的愿望更强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