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风暴中的坚守

冬季是北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期 , 又遇新冠病毒感染冲击 , 医院急诊科压力倍增 。 2022年12月28日 , 《工人日报》采访人员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门口看到 , 救护车不断驶进驶出 , 急诊室大厅、诊室、复苏室、电梯间过道、收费窗口前等几乎都成了急救区 。
急诊风暴中的坚守
文章图片
北大人民医院急诊护士正在核对病人输液信息 。 采访人员姬薇摄
急诊量每天都在涨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向采访人员介绍 , “现在病人数量多、病情重 , 我们最多一天接近50辆救护车 , 救护车送来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 。 ”
“所有的呼吸机 , 甚至零采的呼吸机都在用 , 所有的氧气筒都在用 , 40升的氧气筒 , 护士一天要换3到4桶氧气才能满足 。 ”迟骋说 。
在急救区 , 患者和家属围绕氧气带、氧气瓶吸氧输液 , 人挨着人 , 医生和护士穿行其间处理问题 。 迟骋一边用目光巡视着急诊大厅 , 一边对采访人员说:“所有的病房不分内科外科都在收重症病人 , 可是一天涌入急诊的有几百个病人 , 杯水车薪 。 ”
“急诊量每天在涨 , 70%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 很多为重症患者 , 发热、胸闷、咳嗽 , 而且基本是低氧状态 。 ”急诊科护士长孙红经历过非典(SARS) , 不禁对采访人员感叹道:“我们那边使劲地收 , 这边不断地来 。 ”
输上液吸上氧心就踏实了
人民医院急诊科是栋独立大楼 , 一楼是抢救区 , 比较重的病人会被安排在一层 , 三层是内科、外科诊室 。
李艳红姐妹俩的母亲今年56岁 , 家住河北唐山 , 平时患有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压高 , 新冠感染后全身浮肿、高烧低氧 。 由于床位有限 , 李艳红的母亲到达医院后 , 只能在过道轮椅上吸氧输液 。
“我妈在这里看了10多年风湿病 , 所以我们开车送她来这里 , 今天光检查就排了4个多小时 。 ”姐妹俩指着一片仅容一人站立的狭小空间说 , “旁边输液大叔下午办住院 , 他走后这里可以放张行军床 , 母亲就不用坐在轮椅上过夜了 。 ”
90岁的邱老先生是前一天从养老院送到急诊室的 , 原以为只是摔了一跤 , 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新冠病毒已经感染到肺部 , 此时由于低氧 , 老人已无力咳嗽 。 护士通知家属可以办理住院时 , 周围投来的羡慕眼神 , 家属激动地赶紧跑去办手续 。
在抢救区 , 很多患者和家属已经在急诊室待了一两天 , 但他们都表示 , 来到这里能输上液吸上氧 , 心里已踏实很多 。
发烧倒下的又尽快站起来
2022年12月以来 ,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 , 医疗战线面对新冠病毒最后的战役打响了 , 急诊和发热门诊成为与大规模感染正面交手的第一“战场” 。
迟骋对采访人员说 , 接诊量上升已经持续两周了 , 目前还没有下降的趋势 。 “我们在尽最大努力给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有效治疗 , 但是看到涌入这么多病人 , 工作压力也是特别大 , 大夫护士没有一个人能停下来 。 ”
伴随大量新冠感染病人涌入急诊科 , 这里的200多位医护人员也有很多进入发病期 。 说起当时情景 , 护士长孙红眼圈泛红 , “大批医护人员发烧倒下 , 倒下的人只要身体好了 , 就主动要求排班 , 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上班的人一直在超负荷工作 , 都想和大家一起分担 , 所以能上班的都来了 , 其他科室的医生护士也主动支援急诊科 。 ”
迟骋是两周前感染的 , 休息了3天 , 退烧后就开始上班 , 同事发现他3周瘦了近20斤 。 在急诊室如此小的区域内 , 他每天差不多走1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