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有症状感染者比例较“大上海保卫战”时期明显升高?专家分析

人民日报消息 , 2022年最后一天 , 是周六 , 陈尔真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度过 , 查房、开会、诊治患者 , 直到2023年元旦零点 。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 , 这位抗疫老将的注意力分成两部分 。 一面是医院 , 面对剧增的患者 , 整合资源、优化流程 , 不断降低患者等待时间 , 提升救治效率;一面是基层 , 指导社区医疗机构提升救治水平 , 尽早有效干预 , 分层分类规范诊疗 。 两边目标一致:防重症!降死亡!
流程如何优化?基层如何阻断重症?医护最需要什么支持?12月31日深夜 , 陈尔真接受了大江东工作室专访 。
大江东:瑞金医院目前急诊情形如何?新冠患者占比多少?重症、危重症患者多吗?医院内部如何优化救治流程?
陈尔真:这些天 , 我院急诊服务量翻倍 , 平常日均约800人次 , 现在达到1600人次 。 但发热门诊从每日600多人次降到100多 。 我们开出了新冠专病门诊 , 每天也有400人次左右就诊 。
1600人次急诊患者有80%与新冠相关;65岁以上的脆弱人群占45%到50% , 有肺炎表现的占50%左右 。 每天到院救护车有100多辆 。 每天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占比约10%左右 , 绝大部分有基础病 , 或是老年人 。
医院扩大了急诊容量 , 从原来4个诊间扩大到8个 , 并抽调其他科室医务人员增援 , 尤其急诊抢救室增加很多人手 。 我们把感染肺科大楼全部腾出 , 收治新冠患者 , 其中有重症监护室、亚重症病房和普通病房3类 。 目前每天收治患者达到80位左右 , 高的时候有100来个 。 分类病房设置有很好的分流作用 , 减少了急诊患者滞留 , 让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得到更好救治 。
我们建立专班筛查 , 及时发现有重症风险的患者 。 对重症和危重症 , 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 , 从一般对症处理到氧疗、抗病毒治疗、适当的激素、器官功能的监测 , 有条件的进行俯卧位通气 , 全力救治 。
尽管服务量剧增 , 救治工作仍在平稳、安全、有序展开 。
大江东:此前您接受采访时表示 , 重症高峰已经慢慢出现 , 应对这种变化 , 医疗机构应该如何作出调整?
陈尔真:重症患者增加 , 对医疗机构来说 , 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工作效率 。
首先就是简化流程 。 以前的急诊 , 患者要先预检 , 再挂号 , 再去诊间 , 医生再开检查 , 结果出来再到诊间复核 , 复核后开药 , 开药后再治疗 , 要排好几次队 。
现在 , 我们建立了急诊的疑似患者筛查流程 。 预检时 , 患者一挂号就把检查项目全部开好 , 包括新冠相关的必查项目 , 比如心电图、胸部CT、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蛋白 , 这样能及时鉴别患者是否有基础疾病、肺炎、心脏损害 。 我们会对结果分类为有基础病及无基础病;同时进行年龄分层 , 小于50岁 , 50岁至59岁 , 60岁至69岁 , 70岁至79岁 , 以及80岁以上 , 根据分类和分层来判断患者是否高危 。
这些流程优化以后 , 我们大大提升了效率 。 优化前 , 急诊单日1200人次时 , 患者要等待3到4个小时才能完成诊疗;优化后 , 即便急诊人次上升到单日1600人次 , 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诊疗了 。
大江东:上海社区卫生中心也迎来大量新冠患者 , 就基层医疗机构而言 , 哪些措施和手段可以尽量阻止患者进展为重症?
陈尔真:上海对此作了大量工作 , 希望充分发挥三级诊疗体系的功能 , 让大部分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在社区得到治疗 , 2000多个社区医疗机构开启了发热门诊 , 为初筛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
社区医疗机构也按照分层分类管理 , 对轻症居家治疗给予指导;对普通型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 , 有风险或危重患者及时往上级医院转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