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新冠重症治疗经验成熟,不能因恐慌而混乱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采访人员樊巍】“最近很多人都在求购治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和丙种球蛋白 , 将这些药物视为治疗新冠的‘特效药物’ , 但实际上很多治疗药物只能是酌情使用 。 ”近日 ,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 , 过去三年 , 我们对于新冠重症治疗已经积累了很成熟的经验和方案 , 不能因为恐慌情绪在新冠治疗过程中陷入混乱 。
三年前 , 李太生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驰援武汉 。 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的81天中 , 李太生和北京协和的援鄂专家们共同承担了如何提高新冠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大课题 , 在与新冠的遭遇战中逐步摸索出成熟的救治方案 , 许多西方国家的医学专家也在交流过程中汲取了这套经验以应对本国早期的重症高峰 。 李太生认为 , 过去三年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 , 完全可以对付现在的奥密克戎 , 现如今我们的救治手段也更多 , 因此在应对新冠重症高峰的过程中理应更加从容有序 。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新冠重症治疗经验成熟,不能因恐慌而混乱
文章图片
应注意这些重症预警指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 , 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 , 坚持“保健康、防重症” , 着力做好诊疗关口前移和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
李太生指出 , 根据此前总结的救治经验 , 提高重症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是要早介入、早治疗 , 实现关口前移 ,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明确的重症化的预警指标 。
“当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 , 组织氧合指标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 ,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外周血炎症标记物如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 , 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 , 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 , 这就意味着病人的病情在恶化了 。 ”李太生说 。
对重症患者 , 这两种治疗手段不能忽视
2020年李太生及其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research》发表论文 , 率先提出要对新冠重症患者采取抗凝血治疗 。 这项研究成果源自于李太生和同事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发现 。 当时 , 他们在ICU的临床工作中发现 , 有60%的新冠重症病人都出现了“黑脚丫子”和“黑手指”的现象 , 在他看来 , 除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 新冠重症患者还有凝血功能障碍的表现 。 通过实验室检查也发现 , 新冠重症患者存在血栓主要是因为D-二聚体显著升高 , 而D-二聚体水平升高则与高死亡率相关 。
“在对67例新冠死亡患者尸检的过程中发现 , 大部分死亡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 造成血栓事件可能与内皮细胞表达ACE2相关 , 因此抗凝是治疗新冠的一项重要策略 。 ”李太生介绍称 , 研究发现 , 在需要机械通气的新冠危重症患者中 , 未使用抗凝治疗的住院患者死亡率几乎是使用抗凝治疗患者的两倍多 , 这提示我们住院的新冠重症患者都应接受预防血栓的抗凝治疗 。
在1月3日发表的《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方案建议及适宜技术(第一版)》中也指出 , 对于重症患者 , 建议转诊上级医院 , 以抗炎症和抗凝治疗为主 。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新冠感染患者可能出现血栓栓塞风险 , 但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 不推荐常规抗凝治疗 。 对于重症患者 , 需要鼻导管吸氧患者 , 可使用预防剂量抗凝 。 对于需要高级呼吸支持患者 , 可使用治疗剂量抗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