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又一“卡脖子”技术被突破:国产新冠危重症“救命神器”获批上市( 二 )


可见 , 作为新冠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 , ECMO在国内医院近3年内的配备量是急剧增加 , 不过截至2022年12月25日 , 我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为18.1万张 , 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床位数为13.34万张 , 相比之下配置率仍然较低 , 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ECMO是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与死神抗争的有力武器 , 但其核心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 设备及耗材价格昂贵 , 是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 此次国产首个ECMO产品获批上市 , 标志着国内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又一“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 。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称 , 我国市场主流ECMO品牌主要是瑞典的迈柯唯、爱尔兰的美敦力以及英国的理诺珐(索林)三家 。 在国内ECMO及耗材市场中 , 仅迈柯唯一家的市场占比便超过了70% 。
与此同时 , ECMO的核心技术如动力泵、氧合器和肝素表面涂抹技术等 , 均由欧美垄断 , 主体设备厂家也由国外企业主导 , 中国参与者仅集中在配件和耗材生产环节 , 没有生产设备整机的能力 。 不仅在整机上受限 , ECMO设备运作所需的核心原材料等也属于国外垄断技术 。
北京市药监局官微信息显示 , ECMO的基本结构包括血管内插管、连接管路、驱动泵(人工心脏)、氧合器(人工肺)、传感监测与控制系统等 , 最核心的部位是驱动泵和氧合器 , 分别起到人工心脏和人工肺的作用 , 是最具有技术难度的部分 , 也是当前ECMO国产化的难点 。
基于此 , 欧美企业ECMO设备凭借自身垄断地位 , 价格在100~350万元 , 且开机、耗材费用同样不菲 , 不同品牌ECMO开机费为2.5-7万元不等 , 病人使用ECMO两周需花费约20万元 。
医疗领域又一“卡脖子”技术被突破:国产新冠危重症“救命神器”获批上市
文章图片
蔡翘梧也指出 , 按进口设备来算 , 一个病人大概需花费一二十万 , 主要是其中的人工心脏和人工肺的耗材较贵 , 这两个作用也很关键 , 人工心脏可辅助患者心脏进行泵血、人工肺可辅助患者肺部换气 。
此次国产ECMO产品的获批上市 , 或许将明显提高治疗可及性 , 据国泰君安证券分析称 , 此次国产ECMO问世 , 预示着我国在ECMO领域撕开欧美垄断的一道裂缝 , 为降低ECMO价格 , 为患者实现更低价治疗带来了希望 。
医疗领域又一“卡脖子”技术被突破:国产新冠危重症“救命神器”获批上市】蔡翘梧表示 , 进口ECMO设备价格昂贵 , 降低了产品可及性 。
而值得注意的是 , 国产设备在降低价格的同时 , 也保障了产品的高质量 , 从此次获批情况看 , 该产品属于国产首个ECMO设备和耗材套包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 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 据了解 , 其中体外心肺支持辅助设备由主机、泵驱动装置、紧急泵驱动装置、备用电池、流量气泡传感器等组成 。 一次性使用膜式氧合器套包由膜式氧合器及动静脉管路组件(含离心泵泵头) , 预充管路组件 , 配件包组件和氧气管路组成 。
目前国产ECMO设备获批 , 与进口产品相比 , 国产设备在价格方面肯定更具竞争力 。 值得注意的是 , 为推动产品尽快上市 , 满足疫情防控工作急需 。 国家药监局在该产品的注册申报过程中 , 成立应急审评工作组 , 专人负责、全程指导、发布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 加大产品注册申报指导 , 加快审评审批进程 。
同时 , 国家药监局也表示 , 未来将加强该产品上市后监管 , 保护患者用械安全 。 蔡翘梧对此表示 , 国家药监局在不降低标准、质量控制的情况下 , 在流程上“开绿灯” , 走快速通道 , 保证在最短时间内上市 , 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