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蟹第一镇里的“高科技”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中国幼蟹第一镇里的“高科技”
文章图片
图为养殖尾水治理后的水环境 。
在中国 , 每七只螃蟹中就有一只的童年在安徽度过 。 采访人员近日来到“中国幼蟹第一镇”的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进行探访 , 看一看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究竟是如何补足农业产业链短板的?
养殖示范区成了“网红打卡地”
走进安徽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基地——水阳镇吴村中华绒螯蟹优质蟹种培育示范区 ,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五彩斑斓的鲜花大道 。 这个花园一般的养殖基地不同于以往的水产养殖基地 , 水面清澈、环境优雅 。 偌大的水面布置着各种数字化管网 , 基本上看不到工人 。 在互联网数据管理平台 , 养殖基地各个塘口的实时状况、饲料用量、水质质量、采购情况等诸多信息在电脑上一览无余 。 “以前没有这些先进设备 , 工人半夜起来增氧把门牙都摔掉过 。 自从基地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改造后 , 现在养殖幼蟹轻松多了 。 只需每天打开手机App就可以随时巡塘和实施增氧等相关指令 。 200亩基地只需要5个工人就可以了 。 ”安徽腾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飞介绍说 。
“传统的水产养殖 , 每日巡塘和人工检测水质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生产环节 , 经常面临夏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 耗时耗力 , 智能化程度低 。 当前 , 中华绒螯蟹产业发展正迈入从规模化向高质化过渡的重要转型期 , 面临经验主导养殖决策和从业人员老龄化的产业困局 。 ”安徽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组组长江河介绍说 , 对三个示范基地进行了改造 , 开展了中华绒螯蟹养殖水体水质智慧管控技术转化应用 , 因势利导对核心示范区内200亩蟹种培育示范基地进排水、护坡、环沟等进行全面改造和环境美化的基础上 , 安装了可视化视频巡检和水体水质智能监测 , 实现了办公室智能化巡塘和水质在线监测数字化 , 根据巡检和水质在线监测结果 , 自动开启增氧设备 , 采取相应水质处理措施 , 从而实现数字化、精准化养殖 , 降低人工成本 , 提高养殖决策科学化水平 ,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 在基地可视化巡检方面 , 建立了可视化巡检中心 , 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大数据平台以及指挥中心 。 在养殖水体水质智能监测方面 , 重点围绕养殖水体水质实施智能化监测和预警 , 创建中华绒螯蟹养殖水体水质数字化管控平台 , 自动监测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养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 , 实时报警 , 智能化控制增氧机 , 远程实时调控水体水质环境 , 达到健康养殖的水体环境标准 。
跨省自主繁育解决“卡脖子”难题
多年来 , 由于受中华绒螯蟹繁殖所需海水条件限制 , 安徽省每年需从江苏等沿海地区购入蟹苗10万余千克 。 目前 , 生产上中华绒螯蟹繁殖所用雌蟹亲本规格从100克至300克不等 , 不同规格亲本繁殖的蟹苗价格悬殊较大 , 从200元/千克至1600元/千克不等 , 蟹苗质量良莠不齐 , 养殖效果和稳定性也千差万别 , 普通购苗者仅从外观上难以辨识 , 往往花高昂的价格却不能购得对等的蟹苗 , 蟹苗质量受制于人 , 严重影响养殖效果和养殖收益 。 宣州区现有幼蟹养殖面积4.5万亩 , 其中仅水阳镇幼蟹养殖面积4万余亩 , 每年蟹苗需求量约8万千克 , 长期以来完全依赖外购 , 种源危机长期存在 , 产业隐患令人堪忧 。 为实现宣州区中华绒螯蟹种源自主可控 , 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和宣州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共同推动下 , 安徽腾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江苏如东、东台自主建设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繁育基地100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