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三 )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 医务人员推着轮椅护送一名恢复状态良好的患者前往CT室拍CT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 医务人员搀扶患者移动到仪器上 。
RICU里 , 去年12月中旬入院的孟阿姨 , 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 她今年61岁 , 因为新冠合并呼吸困难入院 , “人都昏迷了 , 跟半死一样 , 来的时候嘴都烂了 。 ”她坐在病床上 , 紧紧拉着医护人员的手 , “没有你们我真的闯不过这一关 。 ”
保证呼吸 , 无比艰难又异常重要 , 无论医患 , 都必须为此用尽全力 。
重症病房的平静和秩序
是靠每位医护人员“撑”出来的
CCU(心脏重症监护室)的14张床位 , 加上心内科的两个病区 , 加起来75张床位 , 每位患者的情况 , 心内科主任皮林都了如指掌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 , 病房里 , 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连接患者的身体 , 供氧、输液、随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 , 患者床边放置着一排为其输液的输液泵 。
CCU的玻璃病房里 , 呼吸机发出震耳的声响 。 躺在病床上的张大妈(化名)已经恢复了意识 , 胸廓随呼吸机的频率起伏着 , 她也在尝试自主呼吸 , 试图夺回身体的主动权 。
来查房的皮林站在床边 , 看着仪器上的数字 , 低声询问:“能喘气吗?现在有力气了吗?”张大妈微微点了点头 。 皮林很高兴 , 鼓励她:“好 , 坚持 。 我们尽早把管拔出来 。 你是恢复最好的 , 你有信心吗?”
张大妈是从急诊转来的 , 七十多岁 , 患有心梗 。 虽然来时凶险 , 但经过治疗 , 张大妈的情况日渐好转 。 “她恢复不错 , 现在只是有些呼吸乏力 , 正在过渡 。 等她有力气自己喘气了 , 我们再进行拔管 。 ”皮林说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 , 一名患者自行拔氧气管 , 医务人员赶忙安抚患者 , 并重新固定氧气管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 , 一名患者紧握病床把手 。
重症病房的平静和秩序 , 是靠每位医护人员“撑”出来的 。
疫情三年 , 不少医护人员一直流转在外支援 , 采过核酸 , 支援过隔离点 , 也去过发热门诊、方舱医院 。 现在 , 又加入医院的ICU、RICU、CCU等急危重症病房 , 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 。
这一个月来 , 整间医院几乎已经没有科室之分 , 每个人都是流动的“战备”状态 。 在岗的医护每个人都是“超级战士” , 他们一面要面对突然暴增的病人 , 一面要顶上同事们“阳”了不得不休息的缺口 。
如今 , 医护人员已经陆续返岗 , 很多人硬扛着身体疼痛、咳嗽 , 只休息几天 , 刚刚转阴 , 就回到了岗位 。 “现在的压力在于病人病情都特别重 , 我们大夫要承担的医疗工作事实上比原来更多 , 所以还是在超负荷运转 。 ”皮林说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 , 医务人员为患者吸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