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2022年12月7日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 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等工作提出十个方面进一步的优化要求 。 此“新十条”发布后 , 医院成为了直面感染浪潮的第一道“防波堤” 。
垂杨柳医院举全院之力保证重症病人的收治 , 调集来自内科、外科等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支援ICU , 其他病区也在扩张重症床位 , 培训医护人员的重症接诊能力 , 全院重症床位达到60张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 , 医务人员对一名重症患者进行抢救 。
2022年12月1日-30日 , 垂杨柳全院共计收治患者近1000例 , 基本为新冠相关患者 。 ICU、CCU(心脏重症监护室)、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EICU(急危重症监护病房)、转换ICU去年12月间收治新冠合并基础病病情较重的患者94人次 。
2022年12月29日 , 新京报采访人员探访垂杨柳医院重症病房 。 在这道医护人员筑起的患者与死神间的最后一道防线上 , 每天都在上演着“生死时速” 。
ICU(重症监护病房)
56秒完成气管插管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的18张病床已全部收满 , 一半用上了有创通气手段 。 在这里 , 呼吸是一件需要拼尽全力的事 , 而维持住这些新冠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的呼吸频率 , 也是医护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 。
最近这一个月 , 压力像山一样倾倒下来 。 每天从早到晚 , ICU主任彭振丽几乎不停地穿梭在各个病床间 , 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 适时调整用药和呼吸机的参数等 。
心电监护仪发出“叮-叮-叮”的声响 。 这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为70% , 正常情况应至少在95%以上 , 这说明患者已经极度缺氧 , 很可能发生呼吸或心脏骤停 。 “高流量吸氧 , 接球囊面罩 , 准备气管插管 。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 , 病房内一名患者血氧饱和度骤降 , 监护仪警灯闪烁 , 数名医护人员聚集过来对患者进行抢救 , 监护仪上蓝色的数字代表血氧饱和度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 , 即将为抢救患者注射的药物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 , 医务人员用球囊面罩向患者供氧 。
在气管插管的56秒时间空隙里 , 患者的面色因缺氧涨红 , 胸膛高高耸起 , 喉咙里发出剧烈的喘息声 。 将喉管接驳到呼吸机的刹那 , 患者仰躺在病床上 , 面色终于恢复了平静 。 在呼吸机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下 , 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缓慢地往上攀升 , 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值终于恢复了正常 。
这位患者七十多岁 , 原本有肺纤维化的病症 , 还做过冠脉搭桥 。 感染新冠以后 , 由于缺氧严重 , 肺功能更差了 。 他感染已一周多 , 去过两家医院 , 一直没能住上院 , 靠着输液、无创通气维持 , 转到垂杨柳医院后 , 终于住进了ICU 。
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生死时速”
文章图片
2022年12月29日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 , 患者家属在门口朝里张望 。
虽然ICU作为非一线科室 , 接收的都是被分诊后的重症患者 , 但彭振丽还是感受到了冲击 。 患者胸部CT图像里“白肺”越来越多 , ICU持续满员 , 医护人员却不断减员 。
医院调集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支援ICU , 彭振丽也经常能在口罩和帽子的缝隙间看到一双双陌生的眼睛 , 他们可能来自内科、普外科、消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各个科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