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虚、肝旺脾虚、中虚胃虚,一个奇效良方,养胃、补虚、调肝

气虚血虚、肝旺脾虚、中虚胃虚,一个奇效良方,养胃、补虚、调肝

文章图片

气虚血虚、肝旺脾虚、中虚胃虚,一个奇效良方,养胃、补虚、调肝

中虚胃虚 , 气虚血虚 , 肝旺脾虚 , 这些看似不太直接相关的问题 , 却被一个千古名方将它们串了起来 , 而这个良方就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小建中汤” 。 说起小建中汤 , 可能很多人对它的了解程度不够深 , 因为这个方剂的君药 , 在现代的中药房里常常“缺席” 。 但是 , 尽管如此 , 都无法掩藏这个名方的奇妙作用 。 小建中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有记载 , 对于它的广泛运用 , 还是《金匮要略》中讲的比较多 , 对后世临床颇多启发 , 用好小建中汤 , 可以实现“养胃、补虚、调肝”一石多鸟 , 堪称是一个多点开花的经典名方 。
那么 , 小建中汤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伤寒杂病论》记载 , 全方由“桂枝三两(去皮) , 甘草二两(炙) , 大枣十二枚(擘) , 芍药六两 , 生姜三两(切) , 饴糖一升”等6味中药组成 。 按照原方的煎煮方法 , 这六味中药先将除饴糖之外的五味中药 , 用水七升进行煎煮 , 将水煎至三升的时候 , 去掉药渣 , 让后将饴糖放进去 , 然后放在火炉上 , 用微微小火让饴糖消融 , 待温后服用 , 每次一升 , 一日三次 。 不难发现 , 小建中汤的煎服方法 , 是颇为独特的 , 而且与药味相似的桂枝汤 , 在煎服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


【气虚血虚、肝旺脾虚、中虚胃虚,一个奇效良方,养胃、补虚、调肝】细看小建中汤就会发现 , 它与桂枝汤竟然只有一药之差 。 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 , 让芍药的剂量倍增 , 再加饴糖一升 。 但是 , 不能因此将小建中汤与桂枝汤的理法相似 , 因为这两个方剂的君药完全不是一个方向 , 虽然二者都可以调和阴阳 , 但是二者君药大不相同 , 方向也大相径庭 , 桂枝汤的君药是桂枝 , 主打一个助卫阳、通经络、发汗解表、祛在表风寒;而小建中汤的君药乃是饴糖 , 主打一个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因此 , 这两个方剂 , 虽然只有一药之差 , 但是二方的理法 , 却是别有洞天 。
小建中汤究竟具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作用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主要适用于虚劳里急证、中焦虚寒证、肝脾不和证 。 在临床中 , 对于虚劳腹痛 , 喜温喜按;虚劳发热 , 咽干口燥 , 手足烦热;腹中疼痛 , 面色无华;劳累后发热发作或加重 , 头晕乏力 , 伴随肢冷;脾虚肝乘 , 腹中急痛;虚寒痢疾、虚黄;中虚胃痛 , 嗳气肠鸣;遗精;心悸心烦;鼻衄等疾病 , 只要辨证属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 , 就可以辨证使用 , 可想而知 , 小建中汤的妙用 , 自古以来就颇多创见 , 只要方药对证 , 必出奇效 。

小建中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有记载 , 在《伤寒论》中 , 主要用于治疗“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在《金匮要略》中 , 主要用于治疗“虚劳里急” , “悸” , “衄” , “腹中痛” , “梦失精” , “四肢酸疼” , “手足烦热” , “咽干口燥” , “男子黄” , “小便自利” , “妇人腹中痛”等病症 。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发现 , 小建中汤所适应的证候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是中焦虚寒、失于温煦 , 导致腹痛;第二类是中虚不足、气血虚馁、失于濡养 , 导致心悸、四肢酸痛、面色萎黄;第三类是气血不足、阴阳失调 , 阳虚导致里急、腹痛 , 阴虚导致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衄血、失精等病症 。 当然 , 除此之外 , 历代医家还发现 , 小建中汤的适应证 , 还有第四类 , 那就是肝脾不和 。 由此可见 , 小建中汤还真是一个奥妙无穷的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