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米|中国首个抗新冠「特效药」为何能顶住奥密克戎的“突袭”?丨奇点深度( 二 )


IIa , IIb和IIc都是与RBD隐蔽位点结合的抗体 , 且 只有在RBD打开时才能与之结合 , 其中IIa与RBM部分重合 , IIb和IIc逐渐远离RBM [7,8] 。 虽然仅从位点上看三者不与ACE2竞争 , 但是有研究发现 , 中和抗体结合上这三个位点之后 , 会在其他地方或者空间上阻碍ACE2与RBD的结合 [7,8] 。
IV这个位点最为特殊 , 它不仅远离RBD的核心RBM , 而且有研究表明 ,结合到这个位点上的抗体不会与ACE2存在竞争关系[7,9] 。 而且 ,无论RBD是打开还是关闭 , 抗体都可以结合到这个位点 。

罗米|中国首个抗新冠「特效药」为何能顶住奥密克戎的“突袭”?丨奇点深度
文章图片

▲ 已经被批准临床应用的部分中和抗体与RBD的结合位点[7,8]
通过以上的描述不难看出:结合IV位点的中和抗体与结合Ia和Ib这两个位点的中和抗体的互补性最强 。 巧的是 ,安巴韦单抗的结合位点就是Ia , 而罗米司韦单抗的结合位点就是IV[5,7,8] , 因此二者的互补性确实是超强 。
再来看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中和机制 。
已有研究表明 , 安巴韦单抗与RBM的结合表位和ACE2与RBM的结合表位高度一致[10] 。 这种高度重合的特征 , 不仅 赋予了安巴韦单抗更强的竞争结合能力 , 还使其更能应对因RBD部分表位突变引起的病毒逃逸 [11] 。
至于罗米司韦单抗 , 它结合的是IV位点 , 与结合Ia的安巴韦单抗不存在竞争关系 。 就在前不久 , 有研究团队发现 ,结合IV位点的抗体可抑制病毒与细胞发生膜融合所必须的S蛋白重排 , 从而抑制病毒膜融合的发生 , 阻止病毒入侵细胞[12] 。

罗米|中国首个抗新冠「特效药」为何能顶住奥密克戎的“突袭”?丨奇点深度
文章图片

▲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结合RBD示意图(腾盛博药供图)
总的来说 , 这种超强的结合位点互补性和不同的抗病毒机制 , 或许就是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对奥密克戎保持中和活性的原因之一 。
超高血药浓度
那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活性究竟保持的如何呢?毕竟结合Ia位点的安巴韦单抗中和活性有所下降 [5] 。
虽然 , 体外实验表明 , 奥密克戎对安巴韦的中和活性有一定影响 , 但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使用之后 , 受到的影响并不大[13] 。 除了前面介绍的互补性之外 , 血药浓度也是维持中和活性的一大助力 。
单次静脉给药之后 , 仅需约5个小时血液抗体的浓度就能超过300μg/ml , 这个血药浓度是IC50的1000倍以上 , 肺部浓度是IC50的100倍以上(腾盛博药未发表数据) 。 也就是说 , 单从注射后的血药浓度来看 ,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足以对付奥密克戎突变株 。

罗米|中国首个抗新冠「特效药」为何能顶住奥密克戎的“突袭”?丨奇点深度
文章图片

新冠病毒(图片来源:NIAID-RML)
此外 , 值得一提的是 ,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可结晶段(Fc)是经过修饰改造的 。 这一改造带来两个好处 , 一方面是 使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半衰期达到普通抗体的2-3倍 , 从21天延长到46-76天[14,15];另一方面 , 会 显著增加靶器官(肺部)的药物分布 , 提高肺部抗体浓度[16] 。 毫无疑问 , 这两点对于中和抗体活性的维持也至关重要 。
正是以上的两个原因 , 让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活性得以维持 。 当然了 , 背后的具体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
【罗米|中国首个抗新冠「特效药」为何能顶住奥密克戎的“突袭”?丨奇点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