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阿兹夫定的临床试验数据:一个打死不冤的伪新冠特效药( 二 )


2.核酸转阴靠谱吗?
主要终点都错过 , 但不妨碍阿兹夫定爱好者们拉出“加速核酸转阴”的卖点来宣传 。 其实这从两篇预印版论文的标题都能看出来 , 都是通过载毒量来评估有效性 。
两篇论文都宣称阿兹夫定显著缩短了感染患者核酸转阴时间 , 在轻症的试验里 , 阿兹夫定组第一次转阴是5.55天 , 安慰剂组是8.27天;中症的试验 , 阿兹夫定组第一次转阴6.24天 , 安慰剂组是7.94天 。 但这些天数是平均值还是中位值?新闻稿里没说 , 也正常 , 因为只有轻症的论文里说了是平均 , 而中症虽是独立的文章 , 却一字不提 。 所以我说两篇论文的严谨程度令人震撼 。 不过别急 , 还有更震撼的 , 现在继续说核酸转阴 。
核酸转阴是用RT-PCR来判断 , 就是划一个CT值的标准 , CT值越高 , 载毒量越低 。 核酸阴性即RT-PCR的CT值低于设定的阴性标准了 。 然后看中症试验论文里的CT值比较:
两个组有区别吗?方差范围互相重合 , 居然能说阿兹夫定转阴时间更快?论文说阿兹夫定是6.24天转阴 , 安慰剂组7.94天 , 去看5、7、9这三个采样点 , 两组CT值有区别吗?还能一个转阴一个没转阴?
另外这里核酸转阴的标准是什么?从文章的方法来看 , CT值大于30.5是阳性 。 第7天的时候 , 阿兹夫定组方差范围的上线连CT值30的毛都没碰到 , 能算出来核酸转阴时间是6.24天?就算最快转阴时间都不符合这张图啊 。
轻症试验用的核酸检测试剂盒与中症的文章一模一样 , 但核酸阴性的标准成了CT大于37 。 不要问我为什么 , 因为我也不知道 , 只能说是量子核酸 。 这是轻症的CT值变化图:
分析阿兹夫定的临床试验数据:一个打死不冤的伪新冠特效药
文章图片
虽然说红色的阿兹夫定组和蓝色的安慰剂组在CT值上有区分 , 阿兹夫定在3、5、7三个采样点都是CT值更高 , 可是连30都没超过 , 离37的转阴标准更是十万八千里 , 怎么就得出阿兹夫定轻症组5.55天转阴呢?
对了 , 轻症这副图的图标是Ciralload , 都不是病毒载量 , 是Ciral载量 , 不过这仍不是我说的令人震撼的地方 , 继续往下看 , 最后再揭晓 。
这些核酸转阴或载毒量比较 , 还有一个不靠谱的地方在于不同的采样时间点 , 收集的样本数不一样 。 比如轻症试验里:
分析阿兹夫定的临床试验数据:一个打死不冤的伪新冠特效药
文章图片
红框里的是每个采样时间点的采样人数 , 这个轻症试验招募了312人 , 但31人在完成治疗前退出了(同样 ,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31人退出了 , 另外阿兹夫定的治疗是不超过14天 , 未完成治疗是什么概念?是不是也吃了一段时间 , 有没有采样?这些还是不知道) 。 完成治疗的281人采样 , 可随着时间进行 , 采样的受试者越来越少 。 这种情况下 , 比较出来的载毒量差异是否还有意义?
为什么有的人没采到样?两组里分布是否平均?两个试验还专门用ddPCR来检测载毒量 , 可一样受到采样人数变化的影响 。
反正 , 阿兹夫定爱好者们眼里的证明阿兹夫定有效安全的巴西三期临床试验 , 主要终点没有达到 。 所谓的核酸转阴显著缩短 , 按两篇论文里给出的具体数据 , 连这转阴时间都不靠谱 。
3.与过往试验矛盾
这也不是阿兹夫定第一次炒作 。 说这次试验证明有效的人 , 为何不去看看阿兹夫定过往试验的结果 , 比较一下?比如阿兹夫定还有在中国的临床试验 , 曾在药企IPO文书中提到过[3] 。
为什么要再看一下这个中国的试验?因为这个从2020年6月做到了2022年3月的轻症与普通型新冠试验 , 主要终点恰好是受试者服药后第7与14天时的载毒量 。 巴西的试验不是说显著降低载毒量吗?那我们就看看这种说法在以载毒量为主要标准的试验 , 是什么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