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通致富路解锁致富“码”

本文转自:西藏日报
“蔬”通致富路解锁致富“码”
——察隅县竹瓦根镇发展集体经济小记
“蔬”通致富路解锁致富“码”
文章图片
图为合作社收购的蔬菜水果 。 本报通讯员覃红本报采访人员谢筱纯张猛摄
“蔬”通致富路解锁致富“码”
文章图片
图为察隅县竹瓦根镇扎拉村村民在照看菜地 。 本报通讯员覃红本报采访人员谢筱纯张猛摄
本报通讯员覃红本报采访人员谢筱纯张猛
只有解放思想 , 才能实现发展 。
察隅县竹瓦根镇突破思想桎梏 , 凝聚“民”心 , 因地制宜打造“西藏察隅壹亩良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土特色品牌 , 以“村集体+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群众”的集体经济新发展模式 , 解锁“思想转变密码”“增收提效密码”“资源整合密码”“责任担当密码” , 秉持本地菜、本地种、能销售 , 不离乡、不离土、能致富原则 , “蔬”通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路 。
集资入股 , 解锁“思想转变密码”
“我们以前的菜很难卖出去 , 没有统一的平台 , 只能自己运到县城的菜市场去卖 , 特别不方便……”2021年之前 , 经常能听到竹瓦根镇扎拉村的村民这样说 。
长久以来 , 察隅县竹瓦根镇虽然位于城郊 , 但群众庭院种植的果蔬商品化和品牌化程度低 , 缺乏核心竞争力 。 农牧民种植水平低下 , 种菜的积极性不高 , 且存在依赖政策性补贴和惠民补贴的“等靠要”思想 , 群众致富陷入了思想僵局 。
为转变群众刻板思想观念 ,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 竹瓦根镇党委、政府分“三步走” , 成功助推当地农牧民解放思想 。 为了帮助农牧民群众真正“走出去” , 竹瓦根镇组织扎拉村致富带头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赴内地集中培训 , 学习借鉴农牧业样板模式、种植养殖技术和先进经验 , 开阔视野和思路 。 通过集中教育、入户宣传引导等方式 , 让群众放下思想包袱 。 在将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后 , 扎拉村发动群众集资入股 , 动员72户群众筹集资金建立了“西藏察隅壹亩良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 并成立监理事会、财务、技术、劳务、销售等专职队伍 , 研究制定严格的参退股和绩效考核机制 , 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制度化发展新路子 。
“听到要模仿内地的专业化模式 , 我们都很激动 , 也很憧憬我们村未来的发展 。 我愿意入股合作社 , 相信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 , 我们的收入一定会增加 。 ”2021年底 , 来交股金的群众络绎不绝 , 合作社终于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
党建引领 , 解锁“增收提效密码”
火车跑得快 , 全靠车头带 。 扎拉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 村党支部和致富带头人率先作为 , 从群众利益出发 , 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 , 扎拉村群众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起来 。
以前 , 扎拉村温室大棚和土地的利用率都很低 , 部分大棚废弃、坏旧 , 土质恶劣 , 温室大棚出租收益低 , 现在通过统一的土地流转 , 合作社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 。 同时 , 为最大程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 实现农牧民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 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 合作社优先雇用本地群众在大棚务工 , 实行小时工资制 , 实现群众就近就业 。
为有效整合庭院经济 , 合作社通过统一收购 , 让村民在庭院里种植的蔬菜、水果和林下采集的资源也搭上合作社的“顺风车”一起售卖出去 , 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 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
“有了合作社 , 我们可以在家门口打工 , 来地里干一天活可以挣到150元左右 , 家里的果蔬也能一起卖出去 , 我们家入股了6000元 , 年底还有分红 。 ”扎拉村村民加安措姆满足地说 。 看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 群众的信心更足了 , 内生动力也更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