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止咳是灵丹、祛痰是妙药、退烧是良品,还抗肿瘤( 二 )


而正是由于现代药理对麻黄的深入研究 , 现代临床中 , 麻黄的应用场景逐渐变得多起来 , 也有诸多医者认识到麻黄这味中药只要用好了 , 就是实打实的良药 , 根本不是什么“虎狼之药” 。 在现代临床中 , 麻黄可用于治疗内科疾?。 ǜ忻?, 咳喘 , 急性肾炎 , 黄疸 , 心律失常 , 痹症 , 遗尿 , 腰痛) , 外科疾?。 ㄒ疾?, 荨麻疹) , 妇科疾?。 ú蟛?, 经前综合征) , 儿科疾?。 ㄐ《剐海?, 男科疾?。 ú簧渚ⅲ?, 五官科疾?。 ň圃牵?, 疑难杂症(雷诺病 , 面瘫 , 牛皮癣 , 重症肌无力)等病症[2
。 不难看出 , 麻黄这味中药 , 早已不局限于治疗外感疾病了 , 至于古人对于麻黄“治感第一要药”、“治肺经之专药”的先入为主 , 早就应该“刮目相看”了 。

对于麻黄这味中药 , 它的量效关系依然独具特色 , 有研究发现 , 麻黄的临床用量为3~82.8g , 其中当代医家的用量为3~50g;如果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 非化脓性中耳炎 , 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 常用量为3~12g;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 颅内肿瘤 , 免疫性肺间质纤维化 , 癔症 , 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时 , 常用剂量为6~30g;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 皮肤病如多发性扁平疣、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皮肤瘙痒证、银屑病、湿疹、神经性皮炎、寻常痤疮等疾病时 , 常用剂量为3~15g;用于治疗外感发热 , 顽固性牛皮癣、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 急性肾小球肾炎 , 肠运动功能紊乱性腹泻等疾病时 , 常用剂量为15~50g;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 不孕症 , 雷诺氏病等疾病时 , 常用剂量为6~15g;用于治疗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 , 常用剂量为3~50g;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时 , 常用剂量为12g[5
。 如此说来 , 麻黄一味中药 , 如果能够合理配伍 , 并且掌握好它的量效关系 , 那么 , 麻黄这味中药在临床中所发挥的力量 , 那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
不过对于麻黄这味中药 , 它的第一标签 , 那就是止咳是灵丹、祛痰是妙药、退烧是良品 , 不仅如此 , 还是抗肿瘤、抗病毒的良药 。 不过 , 由于麻黄的发汗之力峻猛 , 多用于伤寒表实证 , 对于虚证大都不可使用 , 如清代顾靖远《顾松园医镜》记载麻黄“非冬月伤寒及腠理不密之人 , 皆禁用 。 汗多亡阳 , 能损人寿 , 戒之戒之” 。 其实这一说法 , 最早可能源自宋代的《开宝本草》 , 其中所说麻黄“不可多服 , 令人虚” 。 而麻黄的发汗之力也的确很强 , 因此 , 对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 , 以及肺肾虚喘的人群 , 不宜使用 。 除此之外 , 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因此对于失眠患者来说 , 要谨慎使用;麻黄具有升压的作用 , 因此高血压患者以及运动员不可使用 。 另外 , 对于特殊人群来说 , 孕妇忌用 , 小儿、老年患者以及体质虚弱的人群 , 要慎用 。 当然 , 在使用麻黄的过程中 , 炮制、配伍、煎煮方法等都可以抑制麻黄的峻烈性能 , 因此 , 在临床使用时 , 一定要合理运用 。 只要合理运用 , 方药对证 , 往往大有奇功!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
[2
杨昕宇 , 肖长芳 , 张凯熠 , 等.麻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015 , 33(12):2874-2877.
[3
卓小玉 , 陈晶 , 田明 , 等.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