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慢性肾脏病,要记住“强、中、弱”3个要点

慢性肾脏病的特征包括3个:肾功能衰竭、蛋白尿、肾性血尿 。
虽然水肿、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等等临床表现 , 也常发生于肾病患者身上 , 但不具有高度特异性 , 其它疾病的患者也常见 。 指南规定的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 , 是肾衰、蛋白尿、肾性血尿持续3个月 , 不包括其它指标 。
那么 , 这三个肾病指标 , 是否具有同等的危害呢?还是有区别的 。 我们在肾脏的管理中 , 应该注意到它们的区别:
肾功能 , 强控制
蛋白尿 , 中控制
血尿 , 弱控制
为什么这样说呢?
1.肾功能 , 强控制
处理慢性肾脏病,要记住“强、中、弱”3个要点
文章图片
这是因为肾功能代表着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 。 改善肾功能、保障肾功能不发生恶化 , 是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根本目的 , 凡是与这个目的相悖的措施都要警惕;对肾功能虽然无害、但也没有帮助的改善措施 , 要调低优先级 。
比如可以活血祛瘀、改善肾功能的中医药;减轻肾小球内压、延缓肾功能下降的普利/沙坦/列净类药物;阻断肾功能进展的激素/免疫抑制剂 。 这些药物 , 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药物 。
而肾毒性药物 , 比如解热镇痛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代头孢、马兜铃酸类药物 , 则需要警惕 , 能不用则不用 。
2.蛋白尿 , 中控制
处理慢性肾脏病,要记住“强、中、弱”3个要点
文章图片
许多人认为激素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 , 是降蛋白药物 , 这样认为倒不能说错 , 确实有降蛋白作用 。 不过 , 用它们的目的 , 是为了阻断炎症和肾功能进展 , 而降低尿蛋白是顺道的作用 。 急性间质性肾炎 , 几乎没有蛋白尿 , 也用激素 , 是为了降蛋白吗?当然不是 , 是为了阻断肾功能恶化 。
而有的药物 , 比如他汀类药物、列汀类药物等 , 严格来说还包括维生素D , 它们可以降低尿蛋白 , 但不能改善肾功能(至少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它们有保护肾功能的证据) , 所以优先级就要调低 。 可以用它们来降血脂、降血糖 , 但是肾功能受到威胁的时候 , 不能指望它们对肾功能有多大帮助 , 不能因为它们把尿蛋白降低了就沾沾自喜 。
有的患者降蛋白心切 , 于是去寻找奇奇怪怪的秘方、偏方 , 搞坏了肾功能 , 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普利/沙坦类药物 , 会降低尿蛋白、升高血肌酐 , 看似对肾功能不利 , 为什么还能成为护肾药物?其实它降尿蛋白的幅度有限 , 许多药物降尿蛋白比它更显著 , 反而在延缓肾功能下降速度方面 , 普利/沙坦可以发挥作用 。 如果仅看短期 , 它并不利于血肌酐 , 但长期来看 , 它对最终的肾功能结局有利 。 许多肾友认为它是降压药 , 或是降蛋白药 , 其实它更重要的身份是肾功能保护药 。
近日 , FDA通过了一项新药的审批规则:如果一种新药可以降低尿蛋白 , 即使暂时它还没有得到肾功能获益的证据 , 也可以先批准上市 , 上市后再研究其是否对肾功能有益 。 这条新规加快了肾病新药的研发速度 , 对肾友是一个有利的好消息 , 同时提高了尿蛋白的地位——但绝不代表把尿蛋白当做治疗目的 。 如果后续的临床试验中 , 发现患者尿蛋白降下来了、肾功能却依然在恶化 , 那么该药物仍然要退出肾病领域 。
至于血尿 , 弱控制
处理慢性肾脏病,要记住“强、中、弱”3个要点
文章图片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风险比较小 , 只是在量非常大的时候 , 有可能堵塞肾小管(可逆的) , 只建议大量血尿、肉眼血尿进行药物干预 。
而普通的血尿 , 并不伤害肾脏 。 回顾性研究发现 , 单纯肾性血尿的患者 , 尿毒症发生率约为0.7% , 这一风险高于普通人 , 但比蛋白尿患者低十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