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经济,小县城里的新风尚( 二 )


2022年初 , 肖春燕同姐姐肖兰兰商量 , 想携手一起扩大店面 , 并增加一些新研发的菜品和甜点 。 “我在餐饮公司工作过多年 , 明白‘融合料理’正处在餐饮创业的风口上 , 认为值得在县城尝试一下 。 ”肖兰兰说 。
去年6月 , 肖兰兰从厦门辞职回到尤溪 , 姐妹俩投入10多万元重新选址装修 , 并根据顾客的喜好和建议 , 增加了港式馄饨、日式寿喜锅、美式沙拉、韩式拉面等菜品 。 “我们把店当家一样经营 , 主要想给客人营造一种回家的感觉 。 ”肖兰兰说 , “现阶段 , 我们还陆续推出了提拉米苏、芋泥麻糍、奶酪球等 , 顾客反响不错 。 ”
冲动的不仅是创业者 , 这些环境幽雅、摆盘精致、位置隐僻的新式小店 , 也吸引了一群喜欢尝鲜的消费群体 。 对于这一点 , 甜品店“里外里”的“95后”店主陈艳艳深有感触 。
“我的店位置不好找 , 经常有顾客在线上询问店址 , 专门到店堂食 , 节假日基本没有空位 。 ”陈艳艳说 , 顾客来店的原因五花八门 , 除了甜品爱好者 , 还可能是因为朋友圈内一张好看的照片、一个精致的小蛋糕、一段优美的文案 。 “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对口味、食材、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 , 对价格反而比较宽容 。 ”在陈艳艳看来 , 眼下确实是这类甜品小店发展的大好时机 , 但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 。
网红店“搬”进小县城
陈瑞蓉是一位“80后”妈妈 , 拥有一家甜品工作室 。
2015年 , 为了让孩子吃上低脂且美味的蛋糕 , 陈瑞蓉相继到北京、湖南一带学习专业烘焙 。
“最初只将甜品分享给亲朋好友 , 大伙拍照发朋友圈后 , 陆续有人来联系订做 。 随着订单量的增加 , 我索性开了家甜品工作室 。 因回头客多 , 2017年时 , 我的第一家线下店‘陈小甜’开业 , 并增添了轻食品类 , 整体收入还是不错的 。 ”陈瑞蓉说 。 但由于各种原因 , 开店仅一年多就关门了 。 现在 , 仍以经营工作室为主 。 “客流量的话还是开店的时候多 , 现在每天最少也会有五六单 。 ”
随着消费升级 , 低卡路里“轻食”风潮兴起 。 近年来 , 城区新增了不少网红店 , 在杭州工作多年的吴琳 , 也想返乡开店 。
“像我家8口人 , 每年过生日买蛋糕、日常面包甜品之类 , 以及朋友聚会等 , 一年支出就达三四千元 。 我觉得甜品行业发展前景好 。 ”吴琳说 。 之后 , 她通过网络搜索到了几家甜品店招募加盟商的宣传广告 。
“品牌店仅加盟费就要七八十万元 , 有的还不愿意下沉市场到县城 。 我联系了一家知名度不是很高的 , 对方承诺毛利、有扶持、有运营 , 还能邀明星站台等 , 这让我很心动 。 ”但跃跃欲试的吴琳被水涨船高的加盟费泼了一盆冷水 , “一开始说只要几万元加盟费 , 后来随着项目增加 , 一度涨到40多万元 。 我觉得没有敏锐的市场头脑 , 仅凭个人喜好就想入行 , 还是要慎重 。 ”
“这几年城区内新开的美食店 , 我全添加了微信好友!甜品店就更不用说了 , 经常和同事凑单外送 , 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甜品吃 。 ”市民曾荣是一名资深吃货 。
甜品经济,小县城里的新风尚】2016年刚回尤溪工作那会 , 城区里除了饭店和KTV , 年轻人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 这让曾荣很不适应 。 “这几年 , 原先只开在一线城市的网红店 , 也相继出现在城区 。 除了朋友圈 , 我还常在小红书和抖音等平台刷到尤溪的网红店 。 像开在小巷子里的甜品店 , 环境僻静且温馨 , 吃甜品、聊天、听音乐 , 让人觉得小城的生活虽然不繁华 , 但日子很舒适 。 ”曾荣说 , “最近发现 , 有几家线上店都不再更新餐品了 , 一联系发现对方转行了 , 感觉还挺遗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