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石漠化治理凸显生态经济效益

本文转自:曲靖日报
生态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
师宗石漠化治理凸显生态经济效益
师宗石漠化治理凸显生态经济效益
文章图片
蒋家坡石漠化生态修复光伏发电项目现场 。 袁丽周艳红摄
本报讯(特约采访人员袁丽周艳红通讯员朱鹏达)近年来 , 师宗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不断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 ,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 将石漠化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 ,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 提高生态效益 ,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
师宗县有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 , 其中石漠化面积有396.84平方公里 。 如何治理石漠化 , 促进师宗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 一直是该县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 。
在推进石漠化治理过程中 , 师宗县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2011年至2020年 , 累计争取资金9990.67万元 , 通过治理破除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瓶颈 。 在10余年的不断实践中 , 师宗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 森林覆盖面积由治理前的164233.67公顷增加到167768.99公顷 。
近日 , 在蒋家坡石漠化生态修复光伏发电和米车石漠化生态修复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现场 , 采访人员看到 , 挖土机、运输车来回穿梭 , 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推进工程建设 。 三峡新能源云南师宗发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冯昆说:“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 , 占地面积约8000亩 , 项目建成后年平均上网电量47000万千瓦时 , 年平均产值14000万元 , 税收约3100万元 。 ”项目将有效推动师宗县能源结构调整、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工作 , 对师宗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
在石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后 , 师宗县紧扣“高原特色种植示范基地”发展定位 , 根据不同石漠化治理地区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 , 按照“一县一业”创建要求 , 重点培育以热区水果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20万亩 , 建设供沪、供港标准化绿色高端蔬菜基地20万亩 , 建设以薏仁、重楼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基地20万亩 , 在龙庆乡、五龙乡、高良乡发展杉木为主的商品林100余万亩 。 在龙庆乡发展林下经济 , 种植灵芝、香菇等;在大同街道、龙庆乡的部分区域 , 重点布局发展中药材、特色水果等;在竹基镇、彩云镇、葵山镇、大同街道、丹凤街道、漾月街道的大部分区域 , 重点布局发展绿色蔬菜、优质水果、道地药材等;在高良乡、五龙乡的大部分区域 , 重点布局发展热区水果、冬早蔬菜 。 多措并举治理后 , 师宗县石漠化治理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在80%以上 。
师宗县充分发挥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旅游优势 , 通过实施“一乡一园”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 , 把石漠化地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 。 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 着力创建黑尔糯稻、药用生姜、高良薏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 , 建设高良薏仁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区 , 打造彩云镇-葵山镇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区 , 雄壁镇-竹基镇休闲农业示范区 。 结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 , 重点建设“漏卧·古城”田园综合体、彩云现代农业产业园、南盘江流域农文旅综合体、彩云石洞红色教育基地、大同牛宿乡村旅游基地等 。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 , 师宗县年游客接待量由10年前的100余万人次提高至2021年的322.8万人次 ,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由10年前的8.1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37.4亿元 。
师宗石漠化治理凸显生态经济效益】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 也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为师宗县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