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里的“影像人生”

本文转自:太原日报
超声波里的“影像人生”
——记“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王锦惠
超声波里的“影像人生”
文章图片
超声波里的“影像人生”
文章图片
王锦惠为患者做超声检查 。 “鼓肚子 , 憋住气 。 ”1月9日上午 , 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四层的超声诊断科门前 , 人头攒动 。 检查室内 , 超声诊断科主任王锦惠身体右倾 , 右手拿着探头在患者腹部反复扫查 , 目光牢牢锁在超声显示屏上 。 这个动作 , 从上班开始 , 她足足保持了4个多小时 。
“对每一份报告负责 , 对每一位患者负责 , 是我的职责所在 。 ”王锦惠说到做到 。 这一干 , 就是35年 。
钻技术火眼金睛查病灶
“不着急 , 慢慢躺下 。 ”检查室内 , 王锦惠温柔地提醒着孕妇 。 “医生 , 胎儿健康吗?”孕妇略有紧张地询问着 。 “别紧张 , 孩子发育正常 , 这是孩子的样子 , 你看一下 。 ”王锦惠的话让孕妇放松了下来 。
面对每一位患者 , 王锦惠都一样“疼爱” 。 几年前 , 一位患者做乳腺小叶增生的常规彩超复查 。 检查中 , 王锦惠发现其右乳一处很小范围的乳腺组织血流分布存在异常情况 , 诊断建议尽早手术并详细说明诊断情况 。 不多日 , 这位患者病检结果为乳腺导管原位癌 。
“超声科诊疗不同于临床医生抢救患者般惊心动魄 。 我们必须静下心来 , 用鹰一般锐利的眼睛 , 捕捉屏幕上的‘蛛丝马迹’ 。 必须认真、细致、严谨 , 为临床医生诊断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超声诊断建议 。 ”王锦惠说 。
搞科研勇于挑战立新标
除了日常门诊外 , 王锦惠一心扑在科研上 。 2022年 , 王锦惠主持完成的省科技厅课题项目“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造影评价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 这是她主持完成的第四个科研项目 。
从开题立项、课题设计 , 到查文献、做实验、完成科研项目 , 至少要花上2年至3年的时间 。 对此 , 王锦惠有感而发 , “科研要做得出色是不易的 。 每次的科研项目都要具备创新性、实用性、可复制性 , 我们研究的是别人没有完成或不曾接触的事物 , 这也意味着我们碰到困难时需要自己探索 。 这期间 , 需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 , 反复做实验 。 通过阅读文献 , 汲取他人的思想精华 , 将更多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 摸索建立更多疾病的超声诊断标准 , 这是服务患者的又一种形式 。 ”
为了顺畅阅读学习国外文献资料 , 不管多忙多累 , 每晚临睡前 , 王锦惠都会学习30分钟英语 。 “这是我每天必做的事 , 也成了我的兴趣爱好 。 ”
带团队精益求精追卓越
“一个人强 , 不是强 , 团队强 , 才是真正强 。 ”作为超声诊断科主任 , 王锦惠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 。
超声波里的“影像人生”】王锦惠自己制作课件 , 定期为年轻医生授课、培训;遇到疑难病例 , 组织病例交流讨论 , 每个团队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 , 分析总结并加以纠正;带领团队努力钻研新技术 , 不断进军疑难杂症的诊断领域 。
如今 , 超声诊断科已发展壮大 , 团队成员15人 , 在省内率先开展多项新技术项目 , 不仅为医院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 而且部分项目在省、市做到领先 。
也正是源于王锦惠对待事业的那份敬畏、执着、奉献 , 她相继荣获“山西省三晋英才”“山西省优秀女医师”“太原市名特医学专家”“太原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 面对荣誉 , 王锦惠说:“医术精湛是医生的本分 ,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医者永恒的追求 , 而得到患者的信任是医者最大的快乐 。 每一份荣誉都是新的起点 , 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