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兄弟带着豆腐包闯出一片美食江湖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从欠债百万到年入百万 , 这场“翻身仗”是怎么打赢的?
双胞胎兄弟带着豆腐包闯出一片美食江湖
双胞胎兄弟带着豆腐包闯出一片美食江湖
文章图片
扫一扫二维码看相关视频
双胞胎兄弟带着豆腐包闯出一片美食江湖
文章图片
诚意满满的豆腐包让双胞胎年入百万
双胞胎兄弟带着豆腐包闯出一片美食江湖
文章图片
豆腐包的独门馅料鲜椒蒜糖盐浇酱
双胞胎兄弟带着豆腐包闯出一片美食江湖
文章图片
很多客人开车两小时就为了这一口
双胞胎兄弟带着豆腐包闯出一片美食江湖
文章图片
开栏语
由杭州市农业农村局、韵味杭州、杭州日报共同策划打造的杭州乡村美食栏目《乡遇有食》第一季已经正式启动 , 我们将搜寻那些留在味蕾记忆深处的乡村美食 , 挖掘乡村美食抚慰人心 , 带动致富的美好故事 , 也向大家征集你身边最爱的乡村美食 , 一起打造“杭州乡村美食口碑榜” 。
如果你也有吃不腻的乡村美食 , 欢迎推荐分享 。
采访人员蔡怀光汪玲/文步恩撒/摄
凌晨3点半 , 体育场路中山北路交叉口 , 街道尚在沉睡 , 一家刚歇业6小时的包子店却重新亮起了灯——翁大红、翁小红兄弟俩新的一天就此开始 。 “要说这个行业有门槛 , 最大的门槛可能就是辛苦 。 ”翁大红笑容憨厚 , 边忙活边说 , “豆腐包都是一个一个手工包出来的 , 还要天天坚持做 , 但我们不怕吃苦 。 ”
3年多前 , 要靠卖房还债的翁家兄弟 , 靠着向姐姐们筹的钱来杭州开起了包子店 , 就此把家乡的建德豆腐包带到了杭州 。 原本只是“求生存” , 兄弟俩没想到靠卖豆腐包 , 竟让自己和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 “现在我们俩一年能赚200万元 , 姐姐们就算在家养老 , 每年也能拿到30多万元的分红 。 ”翁大红说 。
这算得上是翁家兄弟的人生“逆袭” , 而“逆袭”的并不止他们一家人 , 历史悠久却一度默默无名的建德豆腐包也因为翁家兄弟的闯荡 , 踏上了“逆袭”之路 。
被陆游“点赞”的豆腐包“被困”800多年
翁家兄弟与建德豆腐包天生有缘 。 建德市航头镇梅岭村 , 是距离杭州主城区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小村庄 , 在那儿的翁家老宅里 , 还留着一盘老石磨 。
“我父亲以前就是磨豆腐、卖豆腐的 。 ”一把黄豆、一瓢水 , 翁家老父亲弓着背又挺直腰磨豆腐的样子 , 历历在目 。 浓白的豆汁和父亲挑担离家的叫卖 , 养活了翁家的五姊妹和双胞胎兄弟 。 老六翁大红、老七翁小红与其他建德孩子一样 , 儿时的早餐就是从这口豆腐包开始的 。
包子就像个乾坤袋 , 什么香就包什么 。 建德的豆腐包 , 自然是因为建德的豆腐才特别香 。 新安江的水质和当地的土壤、气候 , 为建德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豆腐原料 。 而吃惯了豆腐包的建德人 , 几百年来却未曾把这股掌之物成功带出建德本地 。
根据相关史料 , 豆腐包的初次“从位”应在宋代 。 公元1186年至1188年 , 陆游任严州知府 , 在走访民间吃到豆腐包后 , 因其美味 , 提笔命之曰“严陵第一包” 。 然而 , 往后800多年里 , 豆腐包再也没有像样的记录 。
2000年前后 , 从小伴着豆腐长大的翁家两兄弟 , 离开了老家 。 哥哥大红去了舟山 , 做卤味 。 弟弟小红来到杭州 , 卖小商品 。 此后他们又辗转在上海相聚 , 干起了快递 。 2019年 , 绑在一起的兄弟俩生意再无挽救可能 , 面临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 。 兜兜转转 , 陆游给家乡美食题名的“严陵第一包” , 给了这对兄弟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