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兄弟带着豆腐包闯出一片美食江湖( 二 )


不想再做大买卖的兄弟俩看中了家乡小吃
做快递行业四年 , 由于三角债等不可控因素 , 兄弟俩把之前赚到的钱都给赔了 。 在变卖了老家的房产后 , 两人还欠下百来万元的外债 , 翁大红、翁小红正式成了两位“负翁” 。 败走他乡 , 兄弟重回老家 。 此时的家乡 , 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的模样 。 高速、高铁带来了便利的交通 , 文旅产业也开始兴起 , 他们偶然发现外地游客似乎也钟情于那一口“建德豆腐包” 。
“经济情况不允许我们做大买卖了 , 我有十几年卖卤味的经验 , 也算餐饮这条赛道里的 。 ”在三角债上吃了大亏的翁家兄弟 , 决定专注现金流水的生意 。 豆腐包的成本和生意模式 , 正符合他们的需求 。
“我们去拜师了 , 只想把债还了 , 安安心心过日子 。 ”航头镇上 , 李师傅的豆腐包店一天能卖出上千个包子 , 门店颇有名气 。 缴了3万元学费后 , 翁家兄弟拜在了李师傅店里学艺 。
在李师傅这里他们学到做豆腐包最关键的三点 , 首先 , 和面有“三光”:和完面后 , 手要光洁不留面 , 盆要清光不留残 , 面要精光没杂质 , 皮好才能有卖相有嚼劲 。 其次 , 豆腐最关键:挑大厂出品的优质豆腐 , 切成正方8毫米左右的块砖 。 清水冲淡腥味 , 以备浸料 。 最后 , 料要味足而不过:盐、酱油、鸡精、白糖、辣椒油等等 , 以固定比例搅拌而成 。 混入一筐定量的豆腐中 , 再浇上菜籽油 , 味道浸入 , 色泽透出 , 豆腐便可待包 。
三大要点记住容易 , 可他们从学艺到开店初期 , 自己都不记得用了多少面粉和豆腐 , 尝了多少种口味 , 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豆腐包 。
豆腐包掀起的“杭儿风”让小日子有了盼头
2019年6月 , 翁家兄弟向5位姐姐借来了30万元 , 来到杭州 。 十余年的卤味店经验 , 让翁大红具备了对门店位置的独特嗅觉 。 他在凤起路上定下了一间年租金17万元的门店 。 “这里人流量好 , 有办公楼 , 也有居民区 , 正门就对着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 ”翁家兄弟带着自己的妻子 , 把建德豆腐包正式带到了杭州主城区 。
初来乍到的豆腐包并没有一炮走红 。 在最初开店的几个月里 , 翁家兄弟不断改进面皮和豆腐的制作 。 随着口味和品质的稳定 , 他们攒下了越来越多的客人 。 两年里 , 他们分别在凤起路、中山北路、黄姑山路、月明路开出了四家店 , 都是杭州城里最繁华的闹市街头 。 每家店仅包子的日销量 , 就超过5000个 。
在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夜里 , 翁家兄弟的日子几乎都是在店里度过的——案板上 , 总是有揉不完的面粉;货架上 , 新鲜调制、定量分装的酱料不断被补充;水槽边 , 洗净的嫩豆腐等着又一轮的浸润;蒸笼后的定时器 , 每隔十五分钟响起 , 马上又被重置 。
凌晨4点开门 , 晚上9点打烊 。 工人两班倒 , 翁家兄弟时时在 。 “面皮捏厚了……豆腐没浸匀……切块可以再小点儿……”他们一边干活 , 一边提醒员工 。
在蒸腾的雾气间 , 这对当初来杭州“求生存”的兄弟 , 已经还完了欠债 , 两人分别在萧山区和滨江区买了房 , “按我们现在的年收入 , 压力不大 , 总算是有盼头了 。 ”
政府出资扶持 , 建德豆腐包开始走向全国
兄弟俩正在计划盘下一个年租66万元的大店面 , “分店开得多 , 也是为了姐姐们能参与进来分红 。 ”翁大红擦擦手上的面粉 , 脸上神采奕奕 。
兄弟俩在开店初期 , 大姐投了一万元钱入股 , 现在人在老家 , 每个月也拿分红 。 “大姐68岁了 , 长姐如母 , 把我们从小带到大 , 现在年纪大了能享享福 。 ”三姐当初投了更多些 , 现在每年能拿不少的分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