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古名方,退高烧、治肺炎、控流感,用对了就是“灵丹妙药”( 二 )



大青龙汤中 , 虽然是七味中药 , 但是却是以麻黄为核心 , 以其余六药为边角的奇特组合 。 麻黄配桂枝 , 主要起到解表发汗、祛散风寒的作用;麻黄配甘草 , 主要起到“开表发汗、祛邪不伤正 , 益元升阳、扶正不留邪”的作用;麻黄配杏仁 , 开表去邪、宣肺降气;麻黄配石膏 , 外散风寒、内清郁热;麻黄配生姜 , 发汗解表、温肺化痰;麻黄配大枣 , 主要起到缓峻护胃、助益汗源的作用 。 虽然麻黄一般不与大枣组药对 , 但是医圣张仲景也有很多方剂里有麻黄和大枣 , 这说明麻黄与大枣之间仍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秘密有待进一步考证 。 尤其是大青龙汤的1+6配伍 , 真是鬼斧神工 , 奥妙无穷 , 不能仅仅按照常理度之 。

细看大青龙汤 , 会发现它是由麻黄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等经方融合而成 , 或者说是由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 , 又或者说是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而成 , 与小青龙汤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 之所以称它为大青龙汤 , 诚如清代名医张秉成所说 , “龙为水族” , 往大里说 , 可以“兴云致雨 , 飞腾于宇宙之间” , 说明了“飞龙在天”的;往小里说 , 能够“治水驱邪 , 潜隐于波涛之内” , 说明了“见龙在田”的 。 这也说明大青龙汤 , 主要表达几个意思 , 第一个是兴云致雨、发汗利水;第二个是电闪雷鸣、伏火清热;第三个是能显能隐、表里双解 。 由此可见 , 大青龙汤 , 名副其实 。
大青龙汤全方虽然药仅七味 , 但是它的配伍却是暗藏玄机 。 全方诸药配伍 , 独具两大特色 , 第一个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 , 不过更为侧重“于在表者 , 汗而发之” , 所以发汗解表是根本;第二个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 , 能够发挥“祛邪而不伤正、益元而不留邪”的妙用 。 不过 , 在临床应用时 , 应以“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 经过历代医家的经验 , 大青龙汤应用虽然很广 , 但是不可滥用 , 应当始终坚持辨证用药的法则 , 谨守“外束风寒 , 里有郁热”的病机和“不汗出而烦躁”的主证特征而开方用药 , 往往屡用屡效 。 而且在临床使用时 , 也会有一些常见兼证 , 需要加减化裁 , 比如表寒不甚 , 需要酌情降低麻黄的用量;如果里热较重 , 需要酌情加大石膏的用量;如果兼见喘咳 , 酌情加大杏仁的用量 , 并配伍半夏、苏子、桑白皮等中药;如果兼有身体浮肿、小便不利 , 可以酌情加入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等中药 。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 大青龙汤具有解热、抑菌、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的功能[1
;抗病毒、退热、抗炎等药理作用[2
。 在现代临床中 , 运用大青龙汤原方及其加减化裁方 , 可用于治疗感冒、高热、哮喘、无汗症、急性肾炎、过敏性鼻炎[1
;小儿哮喘、流行性感冒、心肾综合征、无汗伴烦躁症、皮肤样变疾病、嗜睡[2
;麻疹 , 肺炎 , 胸膜炎 , 急性关节炎 , 丹毒 , 急性肾炎等[3
;上呼吸道感染 , 慢性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 , 外感高热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乙型脑炎 , 以及因病毒性心肌炎、胆囊炎、阑尾炎、菌痢、慢性支气管炎、腰大肌脓肿、急性胃肠炎、痛风性关节炎、支气管扩张而引起的发热[4
;败血症、风湿热证、脑炎、无名高热、支气管炎、荨麻疹[5
等病证 。
总体来说 , 对于大青龙汤来说 , 退高烧、治肺炎、控流感 , 它就是“灵丹妙药” , 但是唯一要记住的有两点 , 第一点是符合病机 , 只要病机属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 , 皆可用之 , 每每功效良捷;第二点是中病即止 , 只要服药后出汗了 , 哪怕是微微一点汗 , 也必须停药 , 不可再服 。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 , 大青龙汤有一些注意事项 , 需要时时谨记 。 大青龙汤中所用诸药 , 如果过敏体质的人群 , 可能会对方中某些中药过敏 , 那么临床中尽量不要使用 。 凡是阳虚、表虚以及有汗而烦 , 不宜使用大青龙汤 。 由于大青龙汤发汗之力彪悍猛烈 , 因此对于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 , 不宜使用 。 另外 , 孕妇及月经过多的女性 , 以及心功能不全、失眠、高血压病等患者 , 也不适宜使用 。 如果脉搏微弱 , 出汗容易受凉的人群 , 也不适宜使用大青龙汤 。 有道是 , “大青龙虽好 , 但不能滥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