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方,治感冒是灵丹,治流感是妙药,治疮疡是良品,用对有效

一个古方,治感冒是灵丹,治流感是妙药,治疮疡是良品,用对有效

文章图片

一个古方,治感冒是灵丹,治流感是妙药,治疮疡是良品,用对有效

文章图片


在中医的世界里 , 很多名医在开方的时候 , 看上去好像是随意写的 , 但实际上都是有讲究的 , 因为中医方剂浩如烟海 , 可能加减一味中药 , 或者调整一下药量 , 整个方剂的方向可能就发生了改变 , 也或者后世医家站在古贤的肩上 , 一加一减就有可能从一个千古名方演变成一个经典名方 , 这便是中医的独具特色和无穷魅力 , 大有“一字千金”之妙 。

古往今来 , 自医圣张仲景传下《伤寒杂病论》以来 , 历代医家都对外感性疾病极其重视 , 医圣张仲景流传的麻黄桂枝、大小青龙等奇妙经方 , 在外感疾病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 然而 , 在宋代 , 另一些时方体系的外感方也强势崛起 , 其中最有代表的便是人参败毒散 。 然而 , 时至今日 , 人参败毒散的加减方千变万化 , 不过其中最为著名的 , 莫过于荆防败毒散 。

荆防败毒散是在人参败毒散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 , 而人参败毒散是出自宋代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 , 《幼幼集成》称赞人参败毒散为“咳门第一神方” , 但是仍有不少医家总觉得人参败毒散尚有一层窗户纸未曾捅破 , 于是在此基础上尝试各种加减方 , 但千方化尽 , 唯有荆防败毒散宛如一批黑马脱颖而出 。

从人参败毒散 , 到荆防败毒散的发展 , 其实并不是一步到位 , 而是历尽沧桑、备受坎坷 , 最终才九转功成 。 在明代的时候 , 一位名叫吴绶的医学家 , 在他的《伤寒蕴要全书》一书中 , 在人参败毒散的基础上去掉生姜 , 加上荆芥、防风、牛蒡子 , 这可以说是荆防败毒散最早的雏形;但是在吴绶之后的医学家虞抟 , 他在《医学正传》中 , 将人参败毒散去掉了生姜 , 只加荆芥和防风 , 对于薄荷一味 , 是可用可不用;直到明代医学家张时彻 , 他在《摄生众妙方》中 , 将人参败毒散去掉了人参、生姜、薄荷 , 只加荆芥和防风 , 于是 , 荆防败毒散就这样犹如寒冬的一记春雷 , 吹响了春天的号角 。

古人曾说“医不三世 , 不服其药” , 而这个荆防败毒散就是这样一个历经三世医家修订而成 , 成为了一个临床实用、物美价廉的惊世奇方 。 荆防败毒散的药物组成和方药剂量究竟是怎样的呢?据《摄生众妙方》记载 , 全方由“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 , 甘草五分”等11味中药组成 。 按照原方的煎服方法 , 是用水一盅半 , 煎至八分 , 温服 。 现代用法 , 比较简单 , 直接水煎服即可 。
荆防败毒散虽然是脱胎于人参败毒散 , 但是它们的君臣佐使却是不一样的 , 人参败毒散以人参为君药 , 而荆防败毒散则是以荆芥防风为君药 , 因此 , 两方虽有渊源 , 但终归是两个不同的方子 。 荆防败毒散 , 全方以荆芥、防风为君药 , 其中荆芥主要起到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作用;防风主要起到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作用;以羌活、独活为臣药 , 其中羌活起到解表散寒、祛风胜湿的作用 , 独活主要起到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的作用;以柴胡、枳壳、茯苓、桔梗、川芎为佐药 , 其中柴胡可以透表泻热、疏肝解郁 , 前胡可以疏散风热、降气化痰 , 枳壳可以破气行痰 , 茯苓可以利水渗湿 , 桔梗可以宣肺祛痰 , 川芎可以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以甘草为使药 , 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